七、苏州留踪 白居易从杭州调回之后,在朝廷时间不长,做过河南尹(治所在洛阳,是陪都的长官)。不久,出任苏州刺史。时年五十四岁。在苏州同样为民办了不少好事。特别是从虎丘至山塘街,在他支持下修了一条人工河道——七里山塘,直到现在还是苏州的一个最美的水街景点。 他对苏州同样情有独钟。他的《杨柳枝词八首》(其五)是这样写的: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他的《吴中好风景二首》是: (一) 海天微雨散,江郭纤埃灭。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舫活。 两衙渐多暇,亭午初无热。骑吏语使君,正是游时节。 舟移管弦动,桥拥旌旗驻。改号齐云楼,重开武丘路。 况当丰岁熟,好是欢游处。州民劝使君,切莫抛官去。 不幸的是有一次出行,从马上跌下,造成骨折。又因眼疾等原因,于是向朝廷打报告,请求离职休养而离开苏州。他在离开苏州时,百姓扶老携幼,依依不舍,“十里随舟行”,令人难以忘情: 浩浩苏州民,郁郁长洲城。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 青紫行将吏,斑白列黎民。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 饯筵犹未散,征棹不可停。稍隔烟树色,尚闻丝竹声。 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 ——《别苏州》 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 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 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闻报坐衙。 睡到午时欢到夜,回看官职是泥沙。 过了几年后,他回忆起苏州生活,写道: 金谷园中黄裊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苏州柳 在洛阳他回忆起苏州生活写道: ——《忆江南三首》(其三) 他多年以后仍对苏杭难以忘怀,他的《咏怀》诗是这样写的: 苏杭自昔称名郡,牧首当今当好官。 两地江山踏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 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 白髪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回京后,五十六岁,拜秘书监;次年转任刑部侍郎。五十八岁调东都洛阳。 八、分司东都 他住在洛阳龙门附近的香山。因为他笃信佛教,自号“香山居士”。把自己的诗作汇辑成册,书名《白香山集》并且存香山寺一部。他与 寺僧来往关系密切,乐得自在。 白居易的为人总是乐天知命。在他七十岁新年写的《喜入新年自咏》: 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他想到,童年时的小伙伴那时骑着竹马玩耍;可是能有几人活到现在?令人感叹唏嘘!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白居易七十一岁。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 行。他在《开龙门八节石滩二首》(其一)写道: 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刑部尚书左仆射。葬于洛阳龙门琵琶峰。 “左仆射”实为尚书省长官。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曾任尚书令;即位以后,不再设此职,由左、右仆射为尚书省最高长官。死后 追认此职也是一种荣耀。现在,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开辟了“白园”纪念馆,展出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供后人观览。 九、推新乐府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为首的有元稹、李绅等人参加的以犀利的 诗笔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剥开贪官污吏和恶势力的画皮。它与旧乐府最大区别就在这里。《乐府》本来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流传于汉魏、两晋和南北朝。到了盛唐从杜甫开始,不按旧题目写作,专写时事名曰《新题乐府》。他的“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则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到了中唐,白居易继承发展了杜甫的“新题乐府”,称为“新乐府”。正如他在《新乐府·序言》所说的:“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意思是:以思想内容来决定句数与字数的多少,而没有一定的形式规定。他的《上阳白发人》、《新丰折臂翁》、《卖炭翁》、《母别子》等篇,以及《秦中吟》里面的诗篇,则是它的代表作。无情的加以揭露和抨击。 其所以成为现实主义诗人,与《新乐府》和《秦中吟》有直接关系。《秦中吟》是他在长安所见所闻“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新乐府诗,开辟了新的领域,诗歌不再仅仅是歌功颂德、游山玩水的命题,从而把诗歌变成犀利的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起到了“为民请命”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