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里有着怎样的人生启示?《心经》对人生的启示主要有两点: 使人看破世事;劝人心无挂碍。 《心经》主要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在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以般若之智,观察到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是一种假相,最后都归于空寂。 此经所说的“空”,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物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 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事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的,这一切有相的东西在因地上总是空的。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因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所以是性空。 观世音菩萨在修般若空观之时,观照到五蕴都是空幻不实的。 所以,在后面经文中有告诉舍利弗,既然五蕴皆空,那么色也是空的,受、想、行、识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对舍利弗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最终都将是虚无。 经文所讲的一切法,如十二因缘,四谛法都是无相法,是性空。 《心经》告诉我们要看破一切身、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相,而舍不得,放不下。 只有看破这一点后,才能够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从而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 劝人心无挂碍 菩萨能够以般若智慧而修六度,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的。 菩萨正是由于般若之智,而做到心无挂碍。因为菩萨心中没有挂碍,也就没有恐怖,并且远离各种颠倒梦想,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究竟涅槃。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此般若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菩萨修观照般若,心常清净,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 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 就像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觉者却一样自在洒脱。 如何心无挂碍? 如何做到心无挂碍,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善于把握当下。 时光流逝很快,世事变化多端。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转瞬间就成为过去。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 孔子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就不要劝说了,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劝诫了,对已经过去的过失或过错不要去责备了。 如果我们能够不为过去的事而后悔,也不为未来的事而忧心,只是将心思关注于现在,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牵挂。 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就不可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所以,对任何人来说,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现在就没有过去和未来。 正确面对得失。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就会得意忘形,盛气凌人。因此,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应当保持平淡的心志,这样才不会挂碍太多。 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会感到日日是好日。 没有了世事的牵挂,就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就可以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 正如诗云: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笔者微信:XiuXin8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