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静静:春风不改贺知章

 老鄧子 2019-08-04
春风不改贺知章

第一次知道贺知章,是在小学课本里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寥寥数语道尽了人世间的种种离愁别绪。当时年幼的我们并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时已是八十六岁的高龄,就在写完这首诗后不久,诗人便在故乡的镜湖畔与世长辞,诗人用自己八十六年的生命历程,写下的离别诗。

《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的司丞李必对何监说:“老师二十年前的杰作,写尽了大唐盛景。”

何监说:“写尽了吗?也对,尽了。过去的大唐好啊,过去了,都过去了。”作为一个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何监把一生奉献给大唐盛世,但最后只能朝着伟大时代的离去投下深情的一瞥。

何监的原型就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大唐的天空,星光璀璨,前有李白、杜甫、孟浩然,后有柳宗元、韩愈、白居易,相对而言贺知章就显得低调多了,他的诗书为人称道,文才、书法俱佳,而常常使我们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一面。

公元695年,武皇恢复科考,贺知章成了当年第一位金榜状元,唐朝进士跟后世不同,录取人数极少,很难考中,贺知章三十多岁就能中进士科状元,绝对难得。此后的贺知章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贺知章不仅是诗书并善,年老时还独具一双慧眼,可以说是当时知名的伯乐,太白谪仙之名则是拜贺知章所赐。公元742年,八十三岁的贺知章在京城见到一个四十一岁的中年人。这个叫李白的中年人把自己写的《蜀道难》给他看。刚读开头,贺知章就知道,伟大的诗歌来到了,此后李白隆重以“诗仙”之名,登上了大唐的诗歌舞台,载誉千年!

贺知章一生的经历和晚辈李杜坎坷的一生相比,可谓顺风顺水,生活在大唐最鼎盛的岁月,贞观之治没过去多久,后面紧接着又是开元盛世,去世的时候是公元744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十一年,既没有“国破山河在”的国仇家恨,也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苍生不幸,更没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怀才不遇。更重要的是他生活在天下人的梦想之都——长安。长安城里有108坊,东西两市,宽阔的朱雀大街上到处都是高鼻深目的外国人。天气晴好时,向南远远望得见高高矗立的大雁塔。在这样的繁华之都生活了五十年之久的贺知章,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回到遥远的南方?

大抵,他是想家了,落叶根归的故土情怀深深地驱使着他归

乡。

天宝三年,贺知章86岁,身体大不如前,一场大病之后,贺知章上书玄宗请辞。唐玄宗依依不舍,下诏在京城都门外设立帐幕,皇太子、百官为他饯行。

这是贺知章一生的巅峰时刻,备显荣华。离别故乡五十余载,功成名就的贺知章衣锦还乡了。然而,贺知章并没有夸耀自己的官衔、权力、京城的绚丽,只是以一种和平、谦卑的姿态站在故土面前,如同一个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

孩童们不知道这位德高望的朝廷重臣,笑着问:“爷爷,你从何处来呀?”

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万千。一切富贵繁华都成过眼云烟,如今只是个年迈的归乡者,故乡给他的烙印还在,只是年华远去,归来的是思乡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