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即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崇德”就是让自己的道德高尚起来,能够成为道德学问的典范,“辨惑”就是提高自己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不让自己心乱——什么事都摇摆不定。 孔子告诉子张(即颛孙师),“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就是以忠诚、信用为立足社会的支柱。——这里说一下“忠”,就是心中不左不右,保持客观、公正的道德评判标准,我们过去所谓的“忠于君”,就是以君主的利益为评判标准——这里把“忠信”作为人立足于社会的思想与价值观的基础,“徙义”是在正义的道路上长途跋涉,——也就是抓住公平、客观、正义这三个标准,就能够让自己的道德高尚起来了;关于“辨惑”,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即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应该是针对于子张之“过”与“辟”来说的,子张的心志比较高远,所以特别崇尚那些道德学问高的人,有时候会对道德学问不扎实的人产生厌恶心理。就跟俩人谈恋爱,好的时候跟一个人似的,恨不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给他,一旦反目就势同水火,恨不得把对方撕成碎块,这就是“惑”——内心的混乱,不明白事理,所以“辨惑”,就是拨开迷雾见日月的感觉。 最后这句话“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是一个弃妇抱怨自己的丈夫抛弃她,说“并不是因为她(后娶的妻子)家比我家富有,只是你变心了而已”,所以《论语集注》中程子认为“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此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不过我认为这应该是孔子对于“辨惑”的进一步解释,人之所以产生“即欲其生又欲其死”的困惑,其实是自己的心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