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孔子说话确实比较直,季康子本来想问怎么镇压盗匪,而孔子缺告诉他,你只要减少自己的贪欲——持心守正,百姓的负担就会降下来,人人安居乐业,那你给他钱,他也不会去做违法的事。孔子的这句话跟老子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道德经.第三章》)”道理一样。其实这段话也是劝季康子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格且耻”——为政者能够修养仁德,推行礼教,那么百姓们自然会自觉地守规矩,不耻于作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接着上边的问题,季康子又进一步问,如果把那些无道的人统统杀掉,以实现国家步入正道,这个主意怎么样呢?——这是典型的以杀止杀的办法,跟秦始皇时期一样,采取严刑酷法,弄得大家“道路以目”,什么话都不敢讲,也就是孔子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见《为政篇.第三》),最后不也是二世而亡吗? 所以孔子批评季康子说“子为政,焉用杀?”——为政之道,怎么能够使用杀伐的手段呢?正如老子说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见《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单纯靠杀戮是没有办法让百姓们信服的,接着孔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只要为政者有善心,能够处处想着百姓的苦处难处,“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那么百姓们自然也就会弃恶从善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处于高层位置的君子,他的品德就像风一样,强劲有力,而且传播非常快,处于低位的小人(这里的小人指的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就跟草一样,比较柔弱而且影响力很小,一旦遇到风行,自然也就随风而倒了——这其实是让季康子通过以身作则来培育社会良好的风气,如此百姓们自然就从善如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