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承认,人生中遇到的恶意有很多,不断攻击你的坏人也很多。 可能是工作中不明就里的批评,可能是被身边的人挤兑、孤立,甚至可能是来自陌生人的恶意嘲讽。 当被“恶人”伤害时,我们值得为他们去生气吗? 《易经》中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的气势厚实温顺,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万物。 为什么反而要包容他们? 因为此时生气,纯属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既没用,又伤己。 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会不生气,再学会气死人。 有一句这样的话,你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控制别人,却可以掌握自己。 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二位批评家相遇了。 “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 “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 这世上有太多让我们生气的事,但生气除了耗费自己的心神之外,对人对己没有一点用处。 与其生气,不如像歌德一样,面带微笑,礼貌回应,“气死”对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堪称是惹人生气的大佬。 他不仅在两军阵前,骂死了王朗,还只用了一封书信就气死了曹真,最出名的,当然还是三气周瑜。 然而就是这位善用气人手段的丞相,也在后来遇到了难以征服的强敌——司马懿。 诸葛亮率军攻打魏国,路途遥远,如果不速战速决,只会失败而归。 但是,司马懿坚守不出,为引其出战,诸葛亮百般寻找机会,甚至在敌方寨门前大骂,司马懿也不生气,就这么一直耗着。 最后,诸葛亮甚至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和梳子,想以嘲笑他的方式激怒他。 而司马懿依然坚守不出,甚至把女人的衣服穿在了自己身上,乐呵呵地展示给部下看。 果不其然,面对诸葛亮的侮辱司马懿毫不生气,倒是自己的行为反而气到了对方,让对方感到无计可施,乱了阵脚。 卡耐基说过,“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智者。” 所以,不生气,才是真智慧。 老子曾讲“上善若水”。 水从上往下自然流动,遇到障碍就会绕开,绕不过去就积聚力量,等力量充足之后就会“漫过去”,继续流动。 人也该有这种“漫过去”的心境。遇到诋毁,最好的应对方式是用实力打脸对方;遇到挫折,就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与其生气,不如争气。 周润发小时候家境不好,有次他在洗车行打工,客人开来一辆劳斯莱斯,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车,周润发就上去摸了一下。 谁知被客人看到,怒斥道:“摸什么摸,你一辈子都不可能买得起的!”说完还朝着周润发的脑袋打了一巴掌。 △周润发 这次羞辱就像是一根刺,扎痛了周润发的心,他暗下决定让自己变强大。 后来,他机缘巧合进入演艺圈,靠着不断努力,一步步到最后,终于成了众人敬仰的影帝。 但小时候的屈辱并没忘记,他一口气买下了好几辆劳斯莱斯来证明自己。 有相同遭遇的,不止周润发一个人。 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影帝黄渤,“你之前遭受过冷遇吗?” △黄渤 黄渤直言,“当然有,怎么会没有,以前唱歌时,天天都是冷遇。后来去了剧组,是个小演员,没人搭理你,回去的车都不等你,最后只能挤在送饭的车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收工了车就在旁边等着,还能遇到各种献殷勤的人。” 黄渤云淡风轻的几句话,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当你弱的时候,欺负你的人很多,任凭你怎么生气、抱怨都没有用。你只有努力变得更好,当你变得强大时,全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无论你再生气都无济于事。唯有变强,你才能赢得尊重。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气不如争气,抱怨不如改变。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虽然看着弱小,却是野马的天敌。 蝙蝠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在它攻击野马的时候,常用锋利的牙齿刺破野马腿部的皮肤,然后用尖嘴吸血。 无论野马怎么崩跳、狂奔,都无法摆脱它,因为它实在太小了。 蝙蝠常贴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喝足,才满意离去,而野马最终也会无可奈何地死去。 人们常常认为,野马是被蝙蝠吸血而死,但据生物学家分析,蝙蝠吸食的血量其实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压根就不至于让野马失血而死。 真正造成野马死去的,是野马在被蝙蝠吸血之后的“情绪失常”,暴怒让它们自毁灭亡。 我们人也和野马一样,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暴跳如雷,烦躁不安。然而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根本没必要生气。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和人吵架,吵着吵着对方不说话了,你怎么刺痛他,他都像没事人一样,不动怒,不回应。这个时候,最先被“气死”的人是谁? 不是他,而是你自己。 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若无其事才是最狠的报复。不生气,你就赢了。 ▽ 寒山曾经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真正强大的人,早就看透了生气的本质。 他们懂得以“厚德载物”的心胸去包容,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毫无原则和底线,只是他们都懂得,先学会不生气,再学会气死人。 人生短暂,与其生气,不如活出自己的本事,切勿让“生气”偷走你的精力和时间! |
|
来自: widlinhua3180 > 《育儿知识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