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就是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大和末年(公元771·—835年)的60年。中唐前期,即大历年间(公元771—779年),是唐诗发展的低潮。这时,新一代的文学巨匠还没有出现。活跃在诗坛上的,是以“大历十才子”(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和夏侯审)为代表的一个诗人群体。这些人大都对战乱造成的社会破坏有一定的亲身感受,并在诗中作了某些反映。但他们更多的表现个人伤时哀世、悲欢离合的心曲。他们的山水诗以意境幽冷、狭窄为特征,艺术技巧圆熟,描写逼真,工整精炼。他们在艺术上有所追求,但尚难开一代风气。当时还有以元结、顾况、戎昱、戴叔伦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继承杜甫的批判精神,写了一些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
在大历诗坛上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的诗人是刘长卿和韦应物。他们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疾苦。
刘长卿(公元?—约789年)有一些抒写政治失意、反映动乱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优秀作品,如《长沙过贾谊宅》、《送从军六首》、《平蕃曲》、《疲兵篇》、《穆棱关北逢人归渔阳》等。他的五言绝句和律诗造诣很高。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四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山村雪夜的图景。
韦应物(约公元737—约791年),写了较多讽刺豪门贵族的奢侈享乐和同情劳动人民的贫困痛苦的乐府诗。他的七律《寄李儋元锡》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之句,诚恳地披露了当官清廉正直,同情人民,敢于自我反省,历来受到赞扬。他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唐代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中唐前期这些诗人的创作活动,为中唐中期诗歌的复兴作了良好的准备。
唐德宗贞元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785—820年),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短暂的回升现象。唐诗发展的有一个高峰出现了。它的标志就是两大诗歌流派的崛起。一个是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为羽翼;另一个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羽翼。他们面对诗歌创作“极盛难继”的困境,敢于追求变化创新,努力从博大精深的杜甫诗歌中汲取开拓创新的思想艺术营养。白派诗人对杜甫的继承,侧重在他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他们学习杜甫“因事立题”、用乐府诗写时事的精神,在理论上和创作上大力提倡用乐府诗反映民生疾苦,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他写的讽喻诗170多首,其中“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有的反映农民的贫困痛苦,有的讽刺统治者横征暴敛,有的揭露豪门贵族的荒淫无耻,有的反对穷兵黩武,有的同情妇女的不幸。白居易观察社会的犀利目光几乎注射到每一个角落使讽刺诗具有丰富现实内容和和强烈的战斗精神。这样有组织有计划地针砭时弊,是前人的乐府诗不曾有过的。
白居易更努力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流畅、平易浅近,使他的诗歌朗朗上口又耐人咀嚼。《观刈麦》、《杜陵叟》、《新丰折臂翁》、《卖炭翁》、《轻肥》、《买花》等篇,是这一类诗中完美的佳作。白居易还写了许多以景抒情的“闲适诗”和“杂律诗”。其中有不少历来传诵的名篇。如16岁时创作的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把咏抒言志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诗人名扬天下。七律《钱塘湖春行》:“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和七绝《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篇写景非常优美动人。五绝《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用平易的口语,表现出熟脱不拘的友谊。
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最著名。《长恨歌》写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前半篇对玄宗的好色荒淫和贵妃恃宠而娇导致安史叛乱有所讽刺。后半篇却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玄宗的相思之情,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爱情的歌颂。《琵琶行》通过抒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寄寓自己不得志的悲愤。全篇写实,更有写实意义。这两首长诗的艺术成就很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缠绵委婉,布局严谨得当,情节完整曲折,语言流畅优美。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一位写实的艺术大师,他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歌语言浅显平易,意到笔随,富于情味,雅俗共赏,因此在唐代极负盛名,直到后代诗人继承和学习了他的诗风。
白派诗人中的张籍(公元766?—830年?)利用诗歌向黑暗现实进行斗争,他善于提炼情节和语言,力求深入浅出,他的一些抒情小诗也写得清新自然情意深厚。如《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王建(公元766?—831年)与张籍齐名,他的诗也从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且在表现和体察民俗民情民间生活方面更为细致入微。如他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元稹(公元779—831年)与白居易齐名,当时并称“元白”。他的讽喻诗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艺术上不如白居易。他的《连昌宫词》是和白的《长恨歌》并称的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他的悼念亡妻的《遣悲怀》三首,写得沉痛感人。如其二:“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李绅(公元772—846年)的新乐府如《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
韩派诗人则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在内容上,他们写险怪,写幽僻,写苦涩,写冷艳,甚至写凶狠、丑恶。在形式上,他们以散文章法、句法入诗,并且大量使用一些非前人诗中所习见的词语,押险韵,从而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创作手段和艺术风格,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韩愈(公元768—824年)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开拓创新,用自己的才情、气质和功力,创造出雄奇险怪的诗歌风格。他善于描绘惊心动魄的奇景异象,如“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的洞庭湖;“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的山林大火;“星如撒沙出,攒集争强雄。油灯不照席,是夕吐焰如长虹”的月食夜等。即使是平凡的景物和事件,他也要运用奇崛的笔墨捕捉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瞬刻情景,描写出具有震撼力的画面。韩愈还有意反对称、反均衡、反和谐、反圆润之美,往往通首彻底散行,不用骈偶对仗,又故意似对非对,用生僻字,用散文句式。总之,他在诗的内容上,通过“狠重奇险”境界,追求“不美之美”;在诗的形式上,通过散文化的风格,追求“非诗之诗”。这是他对诗歌艺术发展所作的贡献。但是,有时分寸没有掌握好,追求“狠重奇险”过了美的界限,成为欣赏丑恶;追求散文化也失之太过,严重损害了诗的形象性与音乐美。但韩愈在近体诗中也有佳作,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失意悲愤,语言健朴,意境雄阔而苍凉,是痛切感人的杰作。又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能以自然之语,传早春之神,状物写景准确精细。韩愈不愧为开创一种流派和风格的诗坛巨擘。
韩派诗人还有孟郊和贾岛,向来并称“郊岛”。北宋苏轼用“郊寒岛瘦”来概括他们的诗歌风格。
孟郊(公元751—814年)一生贫寒,善于描写老病穷愁的凄凉境况,在艺术上也是刻意搜奇斗险,追求一种枯槁瘁索的美。但他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却写得自然质朴而又感情浓烈,是歌颂母爱的杰作。
贾岛(公元779—843年)同孟郊一样以苦吟著称,诗以清苦瘦硬僻涩取胜。诗在常有佳句,如《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用轻快的问答,写出隐者的生活和情趣,笔墨精炼,景外有象,令人遐思无穷。
韩派诗人还有姚合、卢仝、马异、刘叉等人。年辈稍晚的李贺(公元790—816年) 是一位天才而短命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慨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无常。他的诗构思奇巧,想象诡谲,比喻精妙,意境怪诞情调凄冷,遣词造句力求深刻独创。在他的诗里那些虚荒怪诞,匪夷所思。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雁门太守行》、《梦天》、《致酒行》等名篇,以及“石破天惊逗秋雨”、“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名句。他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一帜,为古典诗歌开拓出一种新奇的艺术境界。
除了这两大派诗人之外,中唐杰出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与韩愈齐名的优秀散文家之一,他写了不少出色的诗篇。他的诗,抒写了时事政治、民间疾苦、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及长期被贬谪的抑郁悲愤情怀。他的山水诗常常描绘深林、幽谷、清溪、寒花,渗透着凄清忧伤、迷离怅惘的情调,艺术成就很高。他的《渔翁》描绘了“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清寂幽奇景色。五绝《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茫茫雪景烘托出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是中唐杰出的诗人。他的讽刺诗《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花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极具嘲讽之意味。他的抒情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回肠九转,感慨悲凉。他的《金陵五题》组诗(《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写出人世变迁的沧桑之感。他善于在写景抒情中融入人生哲理,他的山水诗情境优美,辞藻瑰丽,还善于从民间歌谣中汲取营养,创作了反映下层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民歌体诗词。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最后一句一语双关,回味无穷。
总之,在盛唐诗歌之后,中唐开创了新的途径,展示了新的美学风范,为诗坛带来了“再盛”的局面。
(摘自陶文鹏著《诗歌史话》。本文有增删,副标题是后加的。——岁寒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