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行看门道(听课一得)

 彼案 2019-08-04

十分感谢殷师劳心劳力坚持为我们授课,听讲以来,收获颇多,对构建中医理论体系起指引作用。现将听讲心得小结如下。

一、构建“大局观”

如殷师所言,中医,实乃国医。在三千七百年的中国文明史中,除近一百多年西医为主,中医一直占据主导。当务之急,是要把这解决了三千七百年中华民族健康问题的国医拾回,而且将来还要继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中国的国医,较之其余医学而言,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大局观”,此非整体观能概之。那么何谓“大局观”,它是把一个人置于整个宇宙当中的一点来考虑,其思想根基便是中国先秦哲学观念,即“天人合一”,人与周围任何一物都要和谐共存,由于各种因素产生了不和谐,对人体产生的反应就叫“疾病”。认识造成这种不和谐的原因和原理以找寻方法来解决它,具体怎么解决,首先要明白我们的国医是怎么认识疾病的。

认识疾病的哲学原理在于“一”,一最开始是八卦,天为乾,地为坤,而中间有六卦就形成六经学说,六经学说对应中国的古代哲学,所以要有古代哲学基础,诸如《易经》、《淮南子》、《老子》、《庄子》,没有古代哲学知识,对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运六气就不懂。而要看懂古代哲学的东西则要有古文基础,而且对于古代历史也要涉猎,如《国语》、《左传》等。八卦最终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解释的是万物的各种变化趋势,在医学当中,就以六卦的变化来解释我们的人体如果出了疾病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六经学说。

一、努力解决“短板”

六经学说在《黄帝内经》时就已经存在了,但没有系统地讲得那么清楚。它成形于东汉,成形后没有系统整理过,而中国文人在理解疾病的状态时各说其是,比如“相火”,大家各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说法,这是我们国医的短板——生理,我们要真正地把中医发展起来,这个东西是要解决的,如殷师对于“相火”的讲解就是在解决问题所在。中医的生理应当以六经学说为基础和指导,以确定观察人出现的变化,这种六经学说做的最好的也相对完备的就是张仲景,而张仲景也仅仅只做了一个方面,就是在伤寒的辨证论治方面,他把理法方药归为一炉,形成了我们至今奉为圭臬的《伤寒论》。殷师指出,《素问》中提到的三阴三阳之离合,界定了六经的气血运行的大致规律,也就形成了中医整个生理的大框架。同时,殷师还根据多年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总结,人有两套阴阳系统,天人阴阳系统和人天阴阳系统。所谓六经辨证就是分析判断上述天阳系统与人阳系统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紊乱而产生各种疾病的具体方法,从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案,这就是国医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而其余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都可归于六经辨证里面。

三、认真做学问

要真正把中医发展起来,生理这个短板是要解决的,为此要认真做学问:老师的文章里面,每一个引用的东西都把它具体的卷,具体的哪一类都标出来,就是让我们去查它的源头,查它的源头,对照为什么老师在这里引这段话,它这段话的前文和后文是什么,是不是断章取义,是不是加入了个人意思在里面。这就是认真做学问。如殷师所言,引文的最大的一忌是断章取义,古人非此意,而自截取一段以证之,这种引文是谬引,做学问就是所说的东西要在历史上立得住脚,做学问,我们不能仅仅是一个容器,我们要变成一个酒窖。这也是学习的方法

四、现代医学为我所用

规培轮科接触临床以来,深深体会到殷师所言之西医远不如中医。西医是一个士兵,最多是一个排一个连,只能看到战场的局部,而中医更像一个将军一个元帅,看到的是战场的整体格局。士兵排长连长反而责怪将军元帅没有他们那么熟悉局部具体的战场情况。将军可以了解局部以帮助整体决策,但士兵却无法了解整体而眼光更高。所以士兵的决策意见也就是治疗手段却很多时候价值有限,而中医却完全可以利用西医的检查检验手段。如殷师言,要把现代医学为我所用。士兵易当,将军难任,所以西医易学而中医难。然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中医不同于西医,它不可量化,但不见得不可师承,古人学者必有师,殷师现在做的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当然,西医认门,中医认人。

五、会看病

当然除了听讲,还要自己讲出来,方是掌握了这个理论,讲习自古就是治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讲习可以操练思维,交流思想,使学问不再是寻章摘句式的严谨,而是融入自我生命的深情。尤其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思维,是更需要这种反复操练的。为此与数位中医学习者定期于每周三讲课,互相交流讨论,以期能促进大家对中医的认知。再者,加以实践。殷师言,作为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会看病。鼓励我们要勇于尝试,在自己身上试,在身边人试,争取每一次诊疗机会,去实践去检验真理。

近来学习中药,想起殷师常言之“大局观”,我们中国的传统学问,视野非常辽阔,看任何一个东西,首先都要想到天、地、人。物有其性,性有其用。用药就是在利用万物的自然属性。于是开始了不同于本科在校期间学习中药的另一套学习方法,即先用法象药理学简单分析药物,要先有自己的体悟,可以从采收时月、质地色泽、入药部位、药材生熟、植物部位、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方面去体悟,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而不像以前一样从书本直接看到现成的,先自己一点点去分析,去体悟,这个药它以后就听你的话,而且你也懂它。然后运用各家论述填充完善,即“做学问”,这样便可以神形具备。最近在整理历代本草对知母的论述,深感如此。接着,弄清楚其在人体中的运行,人得天地之全性,药得天地之偏性,凡药入人体,皆有其走行,也即“生理”,而这个也是最难攻克的,我觉得需要在熟读各家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方能加以总结归纳以明理。最后,可参考西医对其论述,加以考证,对比并完善,即“现代医学为我所用”。这是学生对于中药学习近来的愚见,尚不知正确与否,望殷师指明,更期待殷师接下来的具体讲课。

2019年4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