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无处不在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8-05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来判断这个人的“人品”、“性格”。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以人格来解释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往往低估社会影响的作用。

有的人在和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人相处的时候,显得彬彬有礼,但是在面对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人时,却显得飞扬跋扈。这个人的是属于温和的人,还是暴躁的人?

有的人在小事上很讲信用,但是在大事上不讲信用。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有的女人在和异性相处的时候很孤傲,但是和闺蜜相处的时候很随和,在工作中很独立,在亲密的两性关系中很黏腻,这个人是性格外向,还是性格内向?

很多的政治斗争中,仅仅因为政治立场不同,两个很清廉的人,照样斗争的死去活来。两人都很清廉,到底谁代表正义?

我们的处事哲学中有很多矛盾的哲理立场: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与之对应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面对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人,完全不一样的应对。什么时候说三分话?什么时候说五分话?什么时候说十分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一句贬斥人的话,但是意思很近的“入乡随俗”却又是充满褒义的倡导。褒与贬的定性,是依据事情来区别的?还是依据人来区别?

如果我们缺乏对于具体情景的了解,往往会直接从一个人的人格因素中寻找解释,这将忽略社会影响的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反应是不一样的,主要原因是每个人的人格是存在差异的,世界上没有一样的两片树叶嘛。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性的差异性。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面对社会影响,人性中的通则。

关于文化差异的故事。

水族馆的玻璃缸中养了一条大鱼。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反应是:清蒸好吃,还是红烧好吃。绝大多数德国人的反应是:这种鱼属于哪个生物门类。

有一个外国人去中国人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把筷子竖着插在大米饭上,引得所有中国人都不爽,告诫不能这样。

有时候,社会情境往往会产生超越人格的力量。一支军队,里面的人有勇敢的,有懦弱的,冲锋号一响,所有的人都得奋勇向前。一个公司里的员工,有勤快的,有懒惰的,但是都得准点上班。

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我们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去影响别人。例如,朋友聚会,劝酒就属于一种说服,“来来来,再喝一杯,你喝一杯,我喝两杯,怎么样嘛?”各种形式的广告,其实也是说服,某产品获得多少国家专利,某某明星都在用,质量绝对第一。

语言和文字可以影响一个人,行为也可以影响一个人。常见的校园霸凌事件,大个子用拳头威胁小个子把零花钱交出来或者逼迫小个子去家里拿钱。一个人的情绪和态度也是可以影响另外一个人,比如有的人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态度很傲慢,虽然在言辞方面并没有对我们不尊敬,但是我们的内心感觉是很不爽的。

有时候,一个人的存在也能产生影响。自习课,一个教室里学生都交头接耳,突然一位很有权威的老师往门口一站,立刻鸦雀无声。有时候想象中的人也能够产生影响,很多人一想到不能让父母失望,就会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社会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中国有些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处泥与之俱黑。因此,在考虑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时,具体的情境也不可忽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