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流擦耳岩神奇的千年的古渡

 闲丝钓客 2019-08-05
                        二、双流擦耳岩神奇的千年的古渡
                                                                       (双流岷江河畔续篇二)


都江堰外江,是岷江主流金马河。它由北向南,从成都平原流过,把成都与西边的崇州大邑等地分割开,形成了一条阻碍两边往来的天然屏障。古时,由于成都是古蜀国的经济文化的中心,两边的往来,就靠金马河上的五个主要渡口,古称“五津”。
东晋常璩所写的《华阳国志》记载,“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和初唐王勃所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头两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其中的“五津”,就是指这五个古渡。擦耳岩古渡,就是其中之一。
金马河,河面宽阔平坦,河水流动平缓,五个古渡中,四个易于摆渡,只有擦耳岩极不易摆渡。这是因为,金马河在这里拐了个弯,河口缩小,河面较窄,河水十分湍急,且涌浪多而险恶。有勇敢者不怕事,冒险开船过河,但不是被浪涌拱翻,就是被冲到下游老远,半天上不来。
由于擦耳岩是崇州大邑去往成都最近的渡口,来往人多,要求摆渡的愿望强烈。于是,擦耳岩的前辈们思索着,极力去寻找摆渡的方法。
在河水湍急涌浪险恶的江河环境中,如何使船不被冲走,是前辈们长期思考和长久探索的首要问题。
探索中,前辈们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巧妙地利用金马河河弯,在上游的河湾东岸上建一大杩槎,用竹篾扭成长绳,一头栓在大杩槎上,一头栓住船头,放长绳把船吊挂在河面上,从而解决了渡船不被冲走问题。后又经过摸索,发现了不用人撑船划桨,就能驾船摆渡的方法:即采用一根长木作橹,把长橹从船尾伸到河里,摸索到长橹受河水急流的冲击,会产生一定的具有方向感的力,从而借此力来驾船的方法。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长久的摸索,船老大们渐渐掌握了借河水流动之力来驾船摆渡的本领,船在前辈船工们的驾驭下,终于随心所欲,轻松自如地来往于两岸了。
不用人撑船划桨,船上也没有机器动力,用竹绳(或钢丝绳)把船吊挂住,用长橹放河里,借用江水急流,就把摆渡船开动了,原理科学,成本最低,做到了极致实用,极致实惠。
“筰索吊船,借力驾船”,这是何等的神奇“无动力”摆渡船。
千百年来,渡口船就这样开着。船老大们把驾船技术,一代代往下传,一直传到现代。
我是擦耳岩人,从小在岷江金马河边长大,常乘船,爱看船老大开船。
开船时,只见一个船工用竹竿把船撑离岸边后,就不管了,船尾有一位粗壮的船工,只见他双手握住长橹,叉开大腿,全神贯注,慢慢搬动一点方向,然后稳住,船就缓缓开动了,开向河心,驶向对岸。
船大,平稳,用绳子栓吊着,在河里“荡秋千”,是我一辈子对渡船最难忘的感觉。
几十年过去了,我也老了退休了,但还是爱到擦耳岩渡口处来看看。现在,渡船不见了,渡口处修建了擦耳岩大桥。
那天,我与开最后渡船的船工陈火全师傅,在渡口处的河边茶铺喝茶。
他说,他开过用竹篾绳吊挂的大木渡船,开过用大钢丝绳吊挂的大钢渡船,船宽6米,长20米,能渡3辆载货汽车过河,逢场赶集时人多,渡船一次要载一二百人。他说,渡船虽然改成钢制大船了,但还是老办法开船,船载重量大时,再多一个人帮着掌橹就行了。
千百年过去了,渡船变大,载重量增加,但只要摆渡方式不变,“无动力”渡船照样在河里轻松自如地“荡秋千”。
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叹,前辈人的创意,太精妙,太了不起了!
而为此船感叹最早的人,当属南宋诗人陆游。他曾经在崇州做官,常往来于崇州成都,在擦耳岩过渡时,他写下了《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的诗,头一句就是感叹此船,“断筰飘飘挂渡头”。陆游以诗的形式,描写了竹篾绳在江中“飘飘”而来,栓挂在渡船头上的情景,也表达了他为之“飘飘”的心境。
东晋常璩是记载“五津”古渡的第一人,擦耳岩古渡属“五津”之一,从东晋算起,擦耳岩古渡约有一千八百年了。南宋陆游是记载擦耳岩古渡摆渡方式的第一人,从陆游在崇州做官算起,也有八百年历史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岷江上建起了擦耳岩大桥,擦耳岩古渡就此结束了摆渡的使命。
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是古蜀人做事的基本思想法则,擦耳岩古渡之所以摆渡成功,也遵从和体现了这一思想精髓。
擦耳岩古渡“筰索吊船,借力驾船”的科学原理,凝聚了前辈船工们的聪明才智,是双流岷江河畔人民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创造发明的“无动力”摆渡船,理应是天府之国的古渡瑰宝,岷江古渡文化的宝贵遗产。
如今,社会发展了,桥必然取代渡。但渡作为社会发展的一段历史文化,理应进博物馆。擦耳岩古渡,是岷江历史上最具典型的渡,理应成为岷江渡口文化的典型代表。

                  
                                                   (擦耳岩古渡,以新的形式展示和保护存在,焕发体验式旅游的新魅力示意图)

擦耳岩古渡,作为渡口,不复存在了。但擦耳岩古渡“筰索吊船,借力驾船”的渡船原理,却完全可以,以体验式旅游的方式存在,以展现擦耳岩古渡摆渡方式的无以伦比和精妙魅力,展示我们双流岷江河畔前辈人聪明才智和智慧结晶,以此方式保留岷江“五津”古渡的历史文化。(作者蒋剑康)
(后续,三、双流岷江神秘霸道的擦耳之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