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昵称53215504 2019-08-05

北京最热的一周,我去了国家博物馆,只怪它最近太热闹。“万里同风——新疆文物展”堪称流量展馆,要说展览中,最吸引的人是什么,非各种各样的动物纹饰莫属。它们出现在金饰上,纺织品上,还有青铜器上,有表现独体动物的,还有动物间搏斗的、嬉戏的。所以,今天的故事,就从展览中的3件动物金饰说起,它们的背后可不简单,隐藏着一座让考古界震惊的“黄金大墓”。

话先不多说,上菜,oh,不对,是上图。

对虎纹带形金饰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年代:战国

出土地:1977年乌鲁木齐阿拉沟30号墓地出土

收藏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在该墓地共出土了此类金饰4件,长26厘米,宽3.3厘米,重27.75克,呈长条状,两边各有一个孔,应该是镶嵌于皮状物上的装饰品。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两虎相对,虎鼻顶触,虎口大张,双耳上翘,怒目相视,虎爪前伸,欲作争斗状,形态凶猛。虎身修长,匍伏于地,后肢曲于腹下,虎尾上卷附于背上。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虽说是个老虎,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古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虎额顶锤刻圆形凹点,似在表现兽中之王,虎耳的螺旋卷曲状是不是像个海螺?颈后腹胯纹饰形如火焰,极具动感,表现出了虎虎生威;虎胸饰以螺旋状纹,观之似肋似纹,展示出老虎四肢的肌肉和骨骼;尾巴以“九节鞭”的方式塑造,被甩在身后,感觉一尾巴呼过来,肯定重伤啊;后肢翻转曲至背部,手法近于变体。

虎纹金牌饰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年代:战国

出土地:1977年乌鲁木齐阿拉沟30号墓地出土

收藏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还是这个墓地,一共出土了8件虎纹金牌,圆形,直径大都有6厘米,重20克左右。纹饰基本相似,利用金片捶揲出浮雕纹样。躯体反转呈圆形,头高昂,前爪抬至颌下,后爪至脑后,极富动感。和对虎纹带形金饰的表现略微相似,火焰纹表现发毛,胸饰也是螺旋状纹。新疆古代塞族、匈奴、突厥、回鹘等民族都喜欢老虎,所以老虎纹的出现频次最多。

狮形金箔饰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年代:战国

出土地:1977年乌鲁木齐阿拉沟30号墓地出土

收藏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这件狮形金箔是用整块金箔捶打模压出雄狮扑食的形象。雄狮竖耳,张口睁目,前腿下压着一只猎狗,正在做咬噬状,后退和尾巴向上翻转,显得强健有力,鬃毛卷曲,细腰身,身上装饰弧形条纹和圆形涡纹,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从古至今,活跃于新疆地区的大型食肉猛兽有新疆虎和豹,没有狮子活动的迹象。这件动物牌饰的造型乍看像虎,但颈部却有浓密的鬃毛,因此专家认为这应该是狮子形象。

但是,我看了半天都没有找出猎狗的形象,还请小伙伴们指点一下哈。

“黄金大墓”究竟多有金?

看完现场的这三件金饰,我们来说说“黄金大墓”是怎么回事。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阿拉沟乡

1976年,铁道兵建设南疆铁路,在修建鱼儿沟火车站时,发现了一大批古代墓葬。随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墓葬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工作,阿拉沟的名声因此在考古界响亮。其中有一座震惊全国的黄金大墓,墓的主人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入葬时陪葬的有8块虎纹金牌,4条虎纹金带,1块金狮牌,还有一些金珠、金花等,一共200多件令人眼花缭乱的金饰品。数量之多,重量之大,前所未有,令人瞠目结舌。

听说该墓出土的其中一件狮纹金牌体型巨大,重量竟然接近一吨。但是找了半天也没见着图片,只在一些介绍古墓的非官方片子中有提到,不知真假,大家权当一乐吧。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图片来源网络

专家推测,这座黄金墓可能是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至汉代时期古老的塞族人留下的;这个女子,可能是塞人部落酋长的千金小姐或是类似王妃的贵妇人。在此后几十年里不断的有寻宝人来阿拉沟探宝,至于是否找到宝藏就无人知晓了。

据史料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塞种人就已活动在中帕米尔(葱岭)、天山及新疆北部大部分地区。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主要是“随畜逐水草”,兼冶炼和加工铁器。在公元前3世纪末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政权,“塞王”是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塞种人入居西域后,曾在新疆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塞人有一个爱好,他们喜欢用青铜和黄金做成各种装饰物,说出来你肯定不信,他们喝茶的茶杯、脸盆都是黄金打造的,就连吐痰的痰盂也是黄金的。在目前出土的塞人时期文物中,这些金属饰品几乎涵盖了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黄金饰品几乎武装了塞人的全身,甚至包括他们的马。

阿拉沟太有名了

对,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件文物的出土地都是阿拉沟。

阿拉沟处在天山天格尔峰东侧,阿拉沟在古丝路上称为“天山道”,是天山山脉中段的一条不知名的小山沟,山沟内有条阿拉沟河,发源于天格尔峰天山一号冰川,沿途汇聚天山雪水而成,流经南山矿区、托克逊县,汇入托克逊渠,流向天山以南吐鲁番的艾丁湖。

阿拉沟在古代就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从中国内陆西行至吐鲁番后,从托克逊县城西行经伊拉湖乡到鱼尔沟镇,进入阿拉沟,翻越奎先达坂,经老巴伦台、尤尔都斯山间盆地北部、艾肯达坂、防雪墙、巩乃斯林场、进入伊犁地区,再经那拉提西行到达伊宁再与丝绸之路北道和新北道相连进入中亚地区。这条古道由于条件恶劣,现今已极少从此道穿越天山了。

在展览现场有一尊青铜武士俑,或许它可以告诉塞人武士的模样。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高40厘米,1981年出土。头戴高筒尖顶弯钩宽沿帽,上体裸露,腰系短裙,大眼高鼻,体格强健。据分析,该俑的身份当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生活在今新疆伊犁地区的古代塞人武士。

塞族人的黄金

塞族是先秦时期活动于中亚细亚广大区域的游牧民族,兽皮是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塞族贵族阶层多穿中原输入的丝绸服装,外套上常常缀以金片和铜片作为装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历史》书中记载:“塞人王族享用着上天赐予的各种黄金用品,腰带上镶有黄金牌饰,人死后需用黄金制品入葬。”

在阿拉沟墓葬,考古队员共发掘了大小200余件纯度很高的金器。金器大多是带饰和衣饰: 金银饰片轻薄如纸,形状有狮形、盾形、六角形、菱花形等,纹饰有虎、狮、兽面、花瓣、田字等纹饰,均采用模压制成。

动物形牌饰是北方草原民族常用的饰物,其造型多为虎、狮、鹿、狼、羊、牛等活跃于北方草原的野生动物和牧养动物。这种纹饰风格被学者们称之为“野兽风格”的装饰,典型地反映了塞族游牧人的审美观。

墓主人悬案

虽然在墓葬里发现了大量的黄金,但是与黄金相伴的女子的身份却成了一个永远的谜。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位女性的头颅上有一个钻孔,专家们推测这可能是导致死亡的原因。据传,古代的北亚游牧民族中有一个习俗,当人患有剧烈头痛的时候,就由医生在头颅上钻孔以减轻庐腔中的压力,借以减轻疼痛。几千年前的这一习俗,让今天的人听了依然毛骨悚然。


都说了草原民族爱动物,所以在展览现场我还发现了它们。

虎头纹骨饰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年代:战国

出土地:1977年乌鲁木齐南山鱼儿沟28号墓出土

收藏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件骨饰的出土地和“黄金古墓”相离不远,虎头纹的形象也再一次证明了新疆古代塞族、匈奴、突厥、回鹘等民族都喜欢老虎,所以老虎纹的出现频次最多。

这件骨饰是由动物腿骨雕刻而成,表现了左向虎头的局部侧面,竖立的耳朵、圆瞪的眼睛和张大的嘴,形象夸张逼真。据说,这只是一个完整老虎造型饰物的一部分,前后应还有其他骨饰与它相连,可惜已经缺失。

骨雕鹿头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年代:汉代

出土地:1994年吐鲁番交河沟北1号台地28号墓出土

收藏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这件骨雕充分结合圆雕的立体感和透雕的层次感,构思精妙,造型独特,刀法细腻流畅,是骨雕中的精品。

鹿是草原人民最喜爱的动物之一,它外形优美,颇具灵性,人们把对鹿的喜爱之情渗透到艺术品的创作中,以鹿为主要装饰元素的饰品体现了草原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

骆驼金饰

神秘的新疆“塞人”: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

年代:汉代

出土地:1994年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沟北1号台地出土

收藏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骆驼的嘴、峰和腿部有小孔,背面还残留着铜锈,想来应该是某件铜器上的镶嵌物。

交河沟北墓地为土著车师文化墓地,因为骆驼有表示财富的含义,所以当地有用骆驼殉葬的习俗。

注:文中的文物图片,均为小编现场实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