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档案│清光绪款窑变釉贯耳瓶

 千冰室 2019-08-05

清光绪款窑变釉贯耳瓶

◆ 胡忻

在中国古代众多瓷器器型中,有一种来源于一项古代宴会上的游戏,它就是贯耳瓶。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射礼)。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或者主人家里地方小,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秦汉以后废除了射礼,投壶便成为一种宴宾的娱乐,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不断增加,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等等。投壶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其器型发生较大变化,在壶口两旁增添两贯耳。因此在投壶的花式上就多了许多名目,如“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贯耳瓶由此诞生。到了宋代贯耳瓶成为文人案头的陈设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器型的大小、高矮略有变化,但其主要特征“贯耳”没变,人们以它的特征而命名——贯耳瓶。此造型一直沿用至清末,成为清代官窑中传统式样,为清宫瓷器之经典器形。九江市博物馆就藏有一件清光绪款窑变釉贯耳瓶。它高29.7厘米,口径长10.8厘米,宽9厘米;足径长12厘米,宽9.2厘米;“亚”字形直口、溜肩、长方形圈足。肩部堆塑双贯耳,腹部模印桃纹。底部无釉。底部阴刻“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器身通体施窑变釉,釉面以红色为主色,交相辉映着黑色斑块,在口沿及折角釉薄处露出白色底色。这种红黑基调为主的窑变釉为现代景德镇“三阳开泰”釉奠定了工艺基础。
据王圻《稗史汇编》记载:“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他认为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称之为“窑变”。 清代的《景德镇陶录》也认为:“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其制作工艺,据清代《南窑笔记》记载“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其复火数次成者,其色愈佳。”因此这种窑变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色彩。据考古发现,窑变釉至迟在隋代就已出现,安徽寿州窑青瓷就曾出现过紫翠色的窑变。但这时的窑变釉,应该还是一种偶然的出现。在唐代中晚期,当时的工匠已经能有意识的烧制窑变釉。而将这种装饰风格推向极致的当属宋代五大名窑的钧窑。钧窑以其窑变釉而闻名于世。它创造性地使用氧化铜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深受后世所喜爱。清代雍正皇帝对钧窑也情有独钟,并且让景德镇御窑厂仿制钧窑瓷器。据《清档》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皇室派驻景德镇御窑厂的陶务佐理唐英协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在其所写《陶成纪事》碑文中,记述了仿清宫所发宋钧窑器而烧得窑变釉之事:“钧釉,仿内发旧器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粉青,骡肝马肺五种,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仿钧窑创烧于清雍正七年,于雍正十三年终获成功。唐英《恭进上传及偶得窑变瓷器折》记载:“奴才在厂制造霁红瓷器,得窑变圆器数件……虽非霁红正色,其釉水变幻,实数年来未曾经见,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窑户偶得一窑变之件,即为祥瑞之征,视同珍玩。”清代窑变釉是景德镇御窑厂在生产仿钧釉基础上衍生出的一个新品种,清人称为“钧红花釉”。雍正时御窑已能通过控制配料和窑炉火候、氛围,人工烧造出精美的窑变釉色,但烧制难度较大颇为珍罕。其做法是先在涩胎上施一层仿钧铜红釉做底釉,上面再覆盖一层能产生液相分离并含有适量钴、铁、锰的特制釉料(清人称作花釉),然后入窑经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在还原气氛中,釉中含氧化铜釉面就会呈现红色,釉中含氧化铁釉面就会呈现青色,釉中含氧化钴釉面就会呈现蓝色,釉中含氧化锰釉面就会呈现紫色。当釉中同时含有这些元素时,釉层一经熔融垂流,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即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正是由于此种特色,古人有“窑变无双”的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