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中学暑假知行项目——2019·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课程(4)

 昵称52776266 2019-08-05

逆流而上,上下求索

今天是暑期项目的第四天,我们开始进行有色金属的冶炼实践。前几天专家、教授的讲解听起来轻而易举,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什么是举步维艰。

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课程日志

蒲子怡(九年级)



早上八点,我们在冶炼场地集合完毕,每组分配到了一大袋炭块。首先,我们的任务是把这些包在袋子的碳跺、踩或者使用工具砸成较小的块状。我们轮流在上面跳着将炭块跺碎,后来发现用锄头效率比较高。碎炭的目的是使炭块充分燃烧,减少碳灰堆积。

接着,我们将碎的炭块分拣成袋,并把一些未碎的炭块均匀地掰碎,每袋一千克,用于在高炉炼铅等实验中生火。

我们通过敞炉炼铅,模拟了古代铁还原沉淀熔炼法,利用了铁的强亲硫性,用金属铁将方铅矿中的硫置换出来。这种方法避免了对铅矿进行焙烧,减少了金属的气化逃逸,大大提高了方铅矿中银和铅的收集率。然后我们将方铅矿和铁粉以10:1.5的比例加泥,混成泥丸。我们便有了疑问:为什么要将其制成丸状呢?教授告诉我们:和泥揉成丸可以降低沉降速度,提高反应效率。我们参与揉泥丸的工作,从最初的参差不齐到后来的形状整齐,也体会到了熟能生巧的重要性。

在炼铅过程中,我们用风箱作为辅助冶炼工具。拉时箱内气压减少,推时气压增大,空气从管内流出。这是风箱鼓风的原理。我们尝试了拉动风箱,发现由于气压压强非常难以拉动,可见这是一个很累的工作。而教授说,古时的古风皮囊使用起来比这个要累更多。于是我又萌生了一个疑问:古人在使用鼓风皮囊时,是否也是多人轮流工作呢?希望我能在明天的古代炼金鼓风理论课中找到答案。

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高炉炼铅实验。在古代,为了防止金属逃逸,高炉炼铅是封顶的。但现在,我们为了看清炼铅的结构没有封顶(便于后期剖开观察)。我们记录了每一层的高度,以方便还原史实中的冶炼工具。

我们了解了一个选取矿石的方法——水选法。这种方法通过矿石重量分辨矿石种类,原理在于流水会带走轻的矿石而留下重的。



晚上我们进行了新的理论学习,首先我们学习了关于唐代金珠饰品的相关知识。我们了解了金珠成分的检测,以及当时金珠的制造方式——吸珠、吹珠、炸珠。

其次我们学习了有关生铁炼钢(炒钢)的知识。我们了解了古时炼钢的方式:以生铁为原料,以地炉为冶炼器物,以乌潮泥作为添加剂,搅拌、划呈方块或者捶打成块将其炼至半熔融态。毛铁、“熟铁”、方铁、把铁、条铁为这种生铁炼钢的粗加工产品,而锻造炉渣并成型为其后期加工的途径。

最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有关其微观信息的比对。判断标准有五种:遗迹判断法,炉渣判断法,夹杂物质形貌观察法,碳酸盐类判断法,夹杂物成分统计法。需记条件有为温度、时间和加热线。

充实而丰富的一天结束了,尽管多多少少有些疲惫,但是体验到的、收获到的东西却令我欣喜和难忘。


也许考古就是这样。逆流而上,固然劳苦倦极;上下求索,致于身心疲惫。但是所得所闻,必然为技术之演变、文化之精华;所感所悟,定然为发展之规律、民族之魂魄。

亦然,不枉此行。

投稿:蒲子怡、王良

编辑:陈继男、王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