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医爱好者到临床中医师,我用了七个月

 中医药方便 2019-08-05

1

“学中医多年,仍不敢开方”正是本人过去十年学习中医的真实写照。

虽从小深受身为民间中医的祖父影响,喜欢中医;

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家人考虑到中医专业将来就业困难,最终选择了热门的新闻专业;并顺利进入本省老牌文科名校,入读新闻系。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中医只有熬到“老中医”才吃香;

诚然,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一个中医只有靠自己摸索、总结,看一辈子病,到老年才能总结出一些效方、心得;

而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交流、学习,找对方法,可大大缩短中医成才的时间。

2

中医自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家有良田万顷,方可学医”等谚语;

意在说明,学中医一方面要有大志向,要有悟性,此外,家境不能太差,因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救死扶伤的中医,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在学医的数年里,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这期间不仅不能赚钱养家,甚至连自身的温饱都要靠他人资助,如没有财力支撑,如何能坚持下去?

纵观中医历史上成为大家的,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或富贵之家;

如金元大家李东垣,相传李东垣曾想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为师,第一次去拜见张元素,就直接命仆人挑了两担金银财宝作为见面礼;

在张元素门下学医数年,终成为一代大家,其所著的脾胃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为后话;

除此之外,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清代医学家黄元御、陈修园,叶天士等,以及民国时期的张锡纯,都出身于书香门第,并曾参加科举,甚至中了举人;

这些名医或自小习医,或科举失利转而习医、或厌倦仕途归隐习医;

总之,没有坚强的经济后盾,要想学成中医,可谓难上加难。

但常规之中总有特例,史上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甚至家境贫寒的中医名家,依靠其自身的聪慧及悟性,以及不懈的努力,终成一代名医。

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虽出身书香门第,但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靠母亲一已之力勉强支撑;

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自此立志学医,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朱丹溪虽家境贫寒而努力不辍,四处拜访名师,创立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并最终成为一代名医,留下多部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医著;

又如清代名医王孟英,14岁时,父亲重病不起,临终前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父亲去世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但终因家境贫困,无法度日;

于是王孟英白天工作,养家糊口,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

王孟英十分重视临床,诊务繁忙,疗效奇佳;

诊余笔耕不辍,著作颇多,其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为中医史上第一本专述食疗的医书,代表作《温热经纬》为中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

说到这儿,各位看官可能要说了:那不就是说,没有家财万贯,或者自身悟性不够,就不能学中医了?

3

非也。

古时候,普通人家的孩子难学成中医,一方面出于物质的匮乏,三餐尚且难以为继,如何能安心学医?

另一方面,古代除了读书人家能拥有较多的医书,一般普通人家想借一本来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别说自己能拥有了;

大户人家的书都属于私藏品,不轻易外借;

且历代以来医书尤其珍贵,拥有者一般不轻易拿出来示人,更别说在坊间流通了。故平民子弟想学医,条件非常艰难。

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资讯异常发达;医书汗牛充栋,视频随时随地可学,只要想学,从任何渠道都可以学习中医。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医书层出不穷,唾手可得,而人的精力有限,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医书中去伪存真,找到有用的信息?

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知识,成为学医者更大的难题。

学中医,读古书是一条捷径,古代人写书不为出版牟利,纯粹是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留给后人,故著书言简意赅,没有半句废话;

如被誉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全书不足5万字;

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全书不足7万字;

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被誉为“气血辩证的巅峰之作”,也仅4万多字;

然而,言简意赅是好事,但对于大多数习惯阅读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艰涩难懂的古文又成了学习的拦路虎。

这就导致很多学医者读了不少书,背了不少方,仍不敢大胆开方,即使开了方,临床疗效不佳,自信心也会不断受到打击。

中医到底该怎么学?如何快速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患者信任的临床大夫?

4

在此,仅以本人的学医经历,学医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以及如何实现突破,来与大家探讨、分享。

前文说到,高考填报志愿时无奈放弃了中医院校,而报考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新闻系;

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后又转行从事房地产行业。

然而,心中的中医梦一直未曾放弃,特别是工作繁忙导致焦虑症发作的时候,就更加厌倦这份工作。

30岁时,第一个孩子出生,所有事业女性所面临的难题摆在我的面前;

经过慎重考虑,最终我选择放弃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重拾心中埋藏多年的中医梦,一边带孩子,一边专心学习中医。

从最基础的院校教材开始学习,然后到经典的学习,好在大学时的古文功底帮了我的忙,阅读古医书尚不算困难;

但中医属于实践医学,没有实践经验的指导,自学之路依然充满艰辛与迷茫;

在这期间,也曾参加各种学习班,花费了不少时间和金钱,但短期的培训班,并不能帮助我系统的掌握中医,进而熟练地进入临床。

36岁时生了第二个孩子,同年通过了中医师承考试,师承考试的第二年,通过了中医助理医师考试。

5

回顾那些年学习中医,最大的成绩是:

家人和两个孩子再没进过医院,没有输过液,一般的病都在始发阶段被我用中医的方法治好了;

但对于有些病,尤其是拖延日久、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病症,治疗起来还是疗效欠佳;

而现实生活中,这类患者数量很多,这也正是我亟待突破的瓶颈。

那时候每天送孩子上学后,就去图书馆看书,偶然看到王幸福老师的书,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一口气读完老师的5本书,尤其是看到老师也在西安,就一门心思想跟着老师学习临床。

2018年夏天,辗转找到老师的联系方式,老师因出诊、到外地讲学,工作繁忙;建议我先学习在线课程,了解老师的用方、用药思路,再去跟诊,会事半功倍。

于是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老师的全部线上课程,5800元,300多节课程;

相比以前到处去学习,车马劳顿,费时费力,动辄花费上万元,这几千块钱花的物超所值;

在视频课程中,老师没有任何保留,将自己毕生的经验以及心得和盘托出,让人越学越明,越学越有信心;

就这样,每天抽出2-3个小时,废寝忘食的学习;连续学习了2个多月,基本上把所有课程全部学习了3遍;

6

2018年9月的一天,得知老师在长安医馆出诊,于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访老师。

见到老师,与老师交流了学习心得,老师看到我的学习成果,也很高兴;

等看完预约的病人后,和我一起吃了午饭,又一起到工作室继续交流,并同意我跟诊学习。

这期间,还有其他学生跟诊;跟诊过程中,每看完一个病人,老师会问我们的想法,用方思路,与我们交流他用方的思路,一点点的积累,感觉每天都在提高。

转眼到了11月底,给老师抄方的研究生要回老家,老师就让我接替了抄方的工作;

在抄方的过程中,和老师的交流更多了,对老师的用方、用药思路也越来越熟悉;

同时因为看到了临床疗效,也敢大胆的给亲戚朋友开方了;

开出去的方子,疗效越来越好,对中医又重新充满了信心。

7

转眼到了2019年,3月的一天,看完病人,老师问我:小张,你跟我学习多长时间了?

我是去年9月4号来的,到现在7个月了,我答。

老师说:7个月也不短了,跟我学习的学生没有超过8个月的,平时有没有给人开方?

自从去年底治好了我姨妈的鼻炎、口苦、尿频等病;还有我婆婆的高血压、腿疼,名声传开了,过年时候不少亲戚朋友找我开方呢!我不好意思地说。

老师说:你下个月开始就在医馆坐诊吧!要想成为一个好大夫,必须看更多的病人,这样才能把老师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

对于坐诊,我心里一直很忐忑,害怕自己学艺不精,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也害怕辜负了病人的信任;

但老师这样安排,既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鼓励,事已至此,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2019年4月,我开始正式坐诊,病人不多的时候,我就看看书,整理老师的医案;

遇到老师有预约的患者,就给老师抄抄方;

就这样边学习边实践,慢慢的患者增多了,同时复诊率也提高了这时候的我,才终于有了当大夫的感觉。

8

回顾自己的学医历程,遇到王幸福老师,无疑是中医学习生涯中一个大的转折。

前些年自学的过程,常因没有明师引导,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看了很多书,背了不少方,遇到病人还是束手无策;

如遇到肾阳虚的患者,脑海里会出现一系列方子,如四逆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真武汤、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等,往往在具体选择哪个方剂上犹豫不决,很难快速下决断;

好不容易选好方剂,在药物的加减上又遇到问题:

虽然自学了中药学,但教材对每味药的描述仅局限在性能、归经、常用量上;

而实际临床中,照教材规定的量去开方,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古人讲“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临床中要把药量用的恰如其分,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9

跟随王老师学习后,谈到自己临床的困惑,老师说:

能不能把中医学好,不是学多长时间的问题,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中医并不难学,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现在不管是院校教育,还是自学中医者,基本都是先学理论,后接触临床;

事实上,对于初学者来说,中医理论是晦涩难懂的,初学者往往越学越难,越学越没有信心;

而如果换一种思路,先从医案学起,一个方一个方的学,一个病一个病的学;

把常用方剂对应的主症了解清楚,就可以试着给亲戚朋友治疗一些简单的病,久而久之,会治的病越来越多,对中医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等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了,再去学理论,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过去的师带徒,为何3年就能出师?

学徒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师父也不怎么讲理论,就是在旁边看师父怎么看病,怎么用方,时间长了慢慢就会看病了!

现在有不少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的学生,学了十年八年,出来不会看病的大有人在,我认为主要是学习的次第出了问题。

我搞了几十年临床,最看重的就是疗效,只要疗效好,谁的经验都可以学,不管经方、时方,能治好病就是好方。

此外,看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诀窍的;说破了也不难,就是病机加专药”,“专方加专药”;

把常用方的适应症搞清楚,有是证用是方,大方向就不会错;然后再把专药掌握了,有是证用是药,看病快,疗效还好!”

老师临床看病很快,疗效好,基本上就是遵循“病机加专药”“专方加专药”的思路处方;

如妇女更年期用二仙汤;

抑郁症用柴芍龙牡汤;

水肿用小四五汤;

半夜定时发作的病就用小柴胡汤加酸枣仁;

崩漏用老年血崩汤等等;

此外,老师非常重视专药,往往一两味专药加到主方里,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皮肤瘙痒加路路通、徐长卿;

出汗多加生龙牡、山萸肉;

肺热痰黄加“三板斧”;

久泻久咳加仙鹤草;

口苦加柴胆牡蛎汤、崩漏加断血流等等,

经临床验证,加上专药后,疗效往往大幅提升。

老师临床中常用的专方专药,是老师多年来阅读大量书籍,结合临床不断验证,总结出来的高效方,具有可复制性。

我临床大多遵循老师的经验,不仅看病快,疗效也有保证。

老师常说:“我临床使用的高效方,有不少是从书中学来的,经过临床不断检验,最终成为经验方;

好的东西要继承发扬,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想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中医大夫,学习老中医的经验是最快的途径”。

在此,很庆幸自己能跟随王老师学习,进而快速的进入临床,不至于在自学中医的道路上继续迷茫下去。

10

今年应读者的要求,老师新出版了两本书,分别为《留香阁医案集》、《留香阁医话集》;

著作出版之后,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及中医临床大夫打来电话,想来西安跟老师学习。

老师因近年来受邀外出讲学较多,不能保证出诊时间;

加之想腾出一些精力做中医传承的工作,还想多读一些书,已逐渐减少了出诊时间,只接受少量预约病人;

外地学员来一次,跟诊机会有限,对于学员的时间、财力也是一种浪费;

故建议想学习的学生,先系统学习网络课程,同时以学员群交流及线下定期交流为补充,以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2018年开始,老师陆续录制了300多节课程,课程涵盖了老师临床常用的专方专药,以及大量的医案讲解;

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很容易就能掌握看病的方法;

苦于临床疗效不佳的中医大夫,学会这些方法,也能在短期内提高临床疗效。

目前课程已上传到千聊直播平台,后期还会不断录制、更新,上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