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城市化、老龄化、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以及中国人的遗传易感因素,我国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2013年)已飙升至10.4%。2型糖尿病在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基础上,如血糖控制不达标,则应进入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为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疗效和安全性证据、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明确的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等临床证据。 一、二甲双胍临床地位与应用时机 高血糖药物治疗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也就是说,如果在无禁忌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45ml/min/1.73m2、10岁及以下)和无不耐受(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头痛)等情况时,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和全程药物。 且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二、二甲双胍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少肝糖输出、改善 IR、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和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而降低血糖。 三、二甲双胍的剂量与临床疗效 1、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普通片可用的最大剂量2550mg/d,缓释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2000mg/d。 2、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 3、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降糖疗效,单药治疗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 1. 0%~2. 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4、二甲双胍可与其他任何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足剂量单用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加用第二种降糖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5、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 6、1型糖尿病患者如需控制血糖,可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 四、特殊人群用药 1、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 2、二甲双胍应用于老年人群时并无年龄限定。但因老年患者可能已出现肾功能减退, 应在用药前及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肾功能并根据肾功能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 3、二甲双胍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 3 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 4、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调整二甲双胍剂量:eGFR≥60 ml/(min·1. 73 m2)无需调整剂量,eGFR 为 45~59 ml/(min·1. 73 m2)需调整剂量,eGFR<45 ml/(min·1. 73 m2)禁用,eGFR>60 ml/(min·1. 73 m2); 5、患者造影前或检查时停用二甲双胍,在检查完至少48 h且复查肾功能无恶化后可继续用药;eGFR为45~59 ml/(min·1. 73 m2)患者使用造影剂及全身麻醉术前 48 h 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之后还需停药 48~72 h,复查肾功能无恶化后可继续用药。 五、安全性 1、二甲双胍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后 10 周。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大多数患者可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 2、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适时调整剂量,非缓释制剂分次随餐服用,或改成 1 次/d 的缓释制剂,可减少胃肠道反应。 3、二甲双胍本身无肝、肾毒性。 4、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证明二甲双胍与乳酸酸中毒有关。在掌握好禁忌证的前提下,长期应用二甲双胍不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 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可减少新诊断及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4‐66. [2] 母义明, 纪立农, 李春霖, et al.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9(3):161-173. [3] Lund SS,Tarnow L,Astrup AS,et al. Effect of adjunct met‐formin treatment on levels of plasma lipids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Diabetes Obes Metab,2009,11:966‐977. [4] 蒋升. 2017年ACP《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33):6-10+19.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