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字行祖,东汉甘陵人。载《故城县志》选举表.历代荐辟和乡贤人物中,有传。为故城县、武城县、清河县乡贤。李云自幼好学,擅长阴阳历法,易经算术,素有方正贤良之名。甘陵郡举李云为孝廉,后被朝廷任命白马县(今河南省滑县)令。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因“露布上书”,忠言直谏,惹怒龙颜,屈死狱中。《后汉书》列“李云传”以记之。李云死后葬于岳庄
(今清河县古城西),冀州刺史贾琮过李云墓,刻石表之。“石柱凤鸣”为古清河八景之一。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专权,横行朝堂,扰乱朝纲。大汉王朝乱象丛生,日渐衰败。汉桓帝时期,初外戚梁冀专横跋扈,毒杀质帝,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东汉延熹二年,桓帝在宦官单超等五人的帮助下铲除了以梁冀为代表的外戚势力,事后桓帝对出力的人大加封赏,其中宦官单超等五人被封为列侯,史称“五侯”,后又有多名宦官被封侯。稍后,桓帝又立民女亳氏为皇后,皇后家有四人受到封赏,赏赐财物上万。这些赏赐都远远超过了朝廷规制。宦官外戚把持朝政,随心所欲,滥行淫威,民怨沸腾,致使东汉王朝岌岌可危。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就在外戚与宦官专权的苍茫乱世之中,甘陵人李云以刚直忠勇的形象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以他独有的政治洞察力,借助发生的地震、旱灾、蝗灾,大胆向皇帝上书进言。李云乃露布上书,移副三府,也就是说,李云不仅没有密缄于疏,反而“露布上书”,而且还要把这个上书同时递交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冒死直谏,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和后路。李云忧国将危,曰,“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得其人则五氏来备,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比年灾异,可谓多矣,皇天之戒,可谓至矣。高祖受命,至今三百六十四岁,君期一周,当有黄精代见,姓陈、项、虞、田、许氏,不可令此人居太尉、太傅典兵之官。举厝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赏,宜应其实。梁冀虽持权专擅,虐流天下,今以罪行诛,犹召家臣搤杀之耳。而猥封谋臣万户以上,高祖闻之,得无见非,西北列将,得无解体。孔子曰,帝者,谛也。今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公行,政化日损,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后汉书》)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李云的侠肝义胆。“我听说皇后是天下百姓的母亲,她的美德可与大地的灵气相匹配,如果得不到这样的皇后就会地动山摇,朝廷不稳。看看连年的灾难和反常现象,上天告诫,可以说已到极限。大汉天下自高祖受命,已经三百六十四年,过去的每一年都会有土德的征兆出现,皇上要时刻警惕啊。因此,凡是陈、项、虞、田、许这些有土德的姓不能担任太尉、太傅和掌握兵权,面对这些不得不小心谨慎。论功行赏,要符合实际,诛杀梁冀这样的罪臣,在礼法上,不过杀一家臣罢了。而皇上却把他们封为万户侯,高祖九泉得知,能不怪罪吗?西北诸位边将,能不人心离散吗?孔子说,帝者,谛也。皇帝应是深思洞察之人,而今官位错乱,小人谄进,以财货行贿,政治风气败坏,颁诏而不过目,这样的皇帝你能说是深思洞察之人吗?这个上书字字锋芒碧楼,句句气冲霄汉,《后汉书》这样评价:“李云草茅之生,不识失身之义,遂乃露布帝者,班檄三公,至于诛死而不顾,斯岂古之狂也。夫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故说者识其难焉。”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扬眉吐气的桓帝面对李云的露布上书,犹如当头一棒。他接受不了李云公开指责的言辞,气急败坏,恼羞成怒,以“大不敬”的罪名逮捕李云。李云被押到都城洛阳,宦官先予审讯,而后是御史、廷尉分别问罪。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市)杜众为李云忠谏而获罪悲愤不已,上书桓帝,要求赦免李云,否则,“愿与李云同日死。”桓帝更加恼怒,下令把杜众抓起来一同问罪。为官耿直的大鸿胪卿陈蕃担心桓帝如此处理,会打击士大夫尽忠报国之心,也上书请求赦免李云。朝中正直的大臣,如太常杨秉、洛阳市长沐茂、郎中上官资也都纷纷上书,请求宽恕李云。刚刚坐稳皇帝宝座的桓帝意识到,这些大臣的行为直接影响皇帝的立威,于是,桓帝下诏罢免陈蕃、杨秉的官职,放回原籍种田。沐茂、上官资被贬官,品降二级。对于一个地方官员的不敬之言,桓帝如此过敏,连桓帝的宠臣、宦官面对众大臣对李云的保奏,也觉得桓帝有些小题大作。一次,桓帝前往濯龙池休闲,心情舒畅,大宦官管霸趁机上言;李云本是乡野之中的迂腐儒生,杜众是地方小官,只是狂妄愚直,不值得加重惩处。桓帝说出了心里话,“帝欲不谛”是什么话?你也想宽恕他们吗?管霸闻言,不敢再谏。不久,李云和杜众被处死。正是通过众多忠义之士前赴后继,冒死相谏,终使桓帝有所觉醒,延熹八年,桓帝迫使左氏兄弟自杀,下诏贬具瑗为都乡侯,并将单超、徐璜、唐衡降为乡侯,其子弟分封者一侓免爵,史称“一除内嬖”。
李云不顾个人安危,忧国忧民,忠言直谏,获得世代敬仰。作为古代忠臣的代表,获得历代朝廷的褒美。在故城、武城、清河以乡贤祀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