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一提「飢餓」,人們立刻會聯想到天災人禍、洪水猛獸,感到恐懼害怕。因為在歷史上,飢餓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人類在地球上奮鬥數千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跟飢餓作鬥爭,擺脫飢餓,過上溫飽生活。現在將飢餓跟健康連在一起,着實令人費解。 但是,事物總有兩面性。飢餓雖是健康的大敵,但它也並非一無是處。人類的經驗和現代科學知識都告訴我們,輕微的飢餓不但能使人更好地「享受生活」,還能防病治病,延年益壽,有利於身心健康。這種方法醫學上稱做「飢餓療法」。用「飢餓療法」健身治病,古今中外都有先例。 《戰國策.齊策四》中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齊宣王要任用處士顏斶做官,以利祿引誘他,說做官後可以「食必太牢,出必乘車」。顏斶毫不動心,堅決辭謝,表明自己願回家自在生活,「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 他所說的「晚食以當肉」,就是在飢餓的時候再進食,即使粗劣的食物吃起來也像吃肉似的好吃。我國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很推崇這種方法。北宋元豐三年(1080),他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生活異常困苦。他就是用此法來「享受生活」、度過貧困的。他在《答畢仲舉書》中說︰「偶讀《戰國策》,見處士顏斶之語︰『晚食以當肉』,欣然而笑。若斶者,可謂巧於居貧者也。菜羹菽黍,差饑而食,其味與八珍等......」他當時雖然吃的是「菜羹菽黍」等粗飯,但總是飢餓了以後再吃,因而感覺就像吃山珍海味一樣香甜。從粗劣的食物中,他也能吃出美味和健康來。 至於用「飢餓療法」防病治病,中外古書上都早有記載。2600年前古埃及的一張莎草紙上,就寫有這麼一句話:「人吃得太多,只有四分之一是為自己吃,其餘的四分之三養活了醫生。」我國戰國時期編寫的《黃帝內經》一書,就把「飢餓」作為一種治病的方法列入其中。《黃帝內經》就攝生方面曾告誡人們要「飲食有節」。就是說在飲食方面要適當地節制。若不節制而吃得過飽,就會損傷脾胃,影響健康。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中,也有多處談到用飢餓的方法治病健身。如第42回中寫王太醫給巧姐兒診病,就說:「我說了,姐兒又要罵我了,只是要清清靜靜餓兩頓就好了......」第53回寫道:「這賈宅中的風俗秘法,無論上下,只一略有些傷風咳嗽,總以淨餓為主,次則服藥調養。」晴雯傷風,「淨餓了兩三日,又謹慎服藥調治......便漸漸的好了」。第109回寫賈母因多吃了些,胸口飽悶,鴛鴦要去告訴賈政,賈母不讓,說:「我餓一頓就好了,你們快別嚷。」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深諳醫學的曹雪芹對王太醫慣用、賈府一向奉行的「飢餓療法」,是充分肯定的。 除防病治病外,「飢餓療法」還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傳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微服來到浙江西塘鎮的關帝廟進香。他見住在廟中的慧靈和尚雖已年過花甲,卻精神矍鑠,身體健康,便向他請教長壽之道。慧靈正色答道:「施主若問長壽秘道,那也容易,即要常以『雞』、『鵝』為食,常思『雞』、『鵝』為本,此乃是人之根本。施主若能切記,自然會悟出秘道。」乾隆回到住地,又把慧靈的長壽秘道反覆吟了幾遍,頓時恍然大悟:「雞」、「鵝」與「飢餓」諧音,莫不是要我節制飲食,知道飢餓嗎?這位萬歲爺是不是從慧靈那裡得到養生秘訣,不得而知。但他能在位60年,活了89歲,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肯定與他合理的生活方式、節制飲食有關。很難相信,一個整天在山珍海味中暴飲暴食者能夠如此健康長壽。 其實,以上這些古人節食治病的經驗,在今天看來也是有科學道理的。近年來,美國科學家曾在美國科學年會上說,他們的初步實驗結果表明,輕微飢餓有助於防治一些常見病,從而可延長壽命。來自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內爾森教授進一步解釋說,細胞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輕微飢餓會激發體內的潛能,減緩細胞衰亡,使人的新陳代謝處於最佳狀態,減少老年慢性病的發生。日本學者也發現,人處於輕微飢餓狀態,植物性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系統受到衝擊,可促進體內的調節功能,使肌體內環境更加穩定,免疫力增強,神經系統旺盛。正因如此,著名健康專家洪昭光教授就告誡我們,要想身體健康,每天要做到四個「八」,即吃八成飽,睡8小時,行8,000步,喝8杯水。其中的「吃八成飽」,就是我們所說的「飢餓療法」。 在歐美一些國家,近些年還興起了一種叫「熱量控制」的新生活方式,許多人認為吃得少能延長壽命。如長期從事熱量控制研究的美國學者保羅就認為,讓身體長期保持飢餓狀態,降低熱量攝入,可以避免過剩的熱量在人體內囤積,減少人體的負擔,有利於增強人體機能的活力而使人延年益壽,挑戰人類壽命的極限。他還說:「如果人體17小時處於低熱量狀態,大腦會分泌出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一旦得到釋放會讓人產生興奮快樂的感覺。」 對於多數現代人來說,吃飯已經不成問題,而營養過剩、肥胖倒成了影響人類健康的大問題。為此,適當控制熱量攝入,節制一下飲食,這對防病治病,促進健康,延年益壽,都是很有好處的。 |
|
来自: wenghuaxian > 《待审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