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的养生功能,古往今来已广为人知,历代古籍上多有涉及。《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陆羽《茶经》记载:“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李时珍认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又兼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由此可见,古人已认识到茶有助长神志、愉悦身心、解酒降火、解乏祛病、延年益寿的基本功效。人们通常说的养生,不仅指重视生命、调养身体的物质养生,还包括修身养性、涵养道德的精神养生。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到:“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可以说,饮茶是一门艺术之道,也是一门养生之道。陆羽制定了一套系统严密的茶事规范,是中华茶道的首创者,是诠释养生之道的身体力行者。在《茶经》一书中,陆羽已经注意到茶叶药用保健的功效。《一之源》篇提到:“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现代科学表明,茶具有消疲提神、清热止渴、清心明目、利尿解毒、降压瘦身等基本功效,对人体具有许多益处。《六之饮》篇还提到:“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这里进一步指出茶与解渴的水、解闷的酒不同在于它的提神醒脑功效。经科学研究,茶叶中具有四百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咖啡碱含量极高,这种物质的作用是能使人脑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速体内血液循环,因此饮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减少困倦。茶叶保健还受人为因素影响。《一之源》篇提到:“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叶如果不在采摘季节内采取,制作工艺不精细,或者在采制中混入有污染的物质和有毒的杂草,喝了这样的茶就会生病。简言之,若要品饮好茶,保养身体,须谨慎地确保茶叶的采摘加工过程完美。另外,陆羽还提倡清饮的饮茶方式,反对“痷茶”和调饮。所谓清饮,就是茶中不添加其它佐料,维持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讲究茶水的原汁原味。关于“痷茶”,《茶经》上记录:“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陆羽并不赞成这种做法,茶叶经过斫、熬、炀、舂后再把它装在瓶子瓦罐中,饮用时直接用开水冲泡,那么茶的原味不如煮茶时那么自然地散发出来。而调饮,就是煮茶时往汤添加葱、姜、枣等各种佐料。《六之饮》篇提到,“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陆羽把这种茶水视为“沟渠间弃水”。 但是,这种清饮法明显具有片面性。陆羽生活时代虽然普遍形成煮茶的社会风气,但民间也存在着泡茶的方式。而宋代以降,泡茶法取代煮茶法,流传至今。“以汤沃焉”的泡茶法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然而,调饮法并不比清饮法差。毋庸置疑,不添加佐料的确保留了茶的原味,但往茶中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并不会减少茶的药用保健功效,因为这些植物中本身就带有一些营养物质,不仅可以调味,还能增加营养成分。明清至今,混合茶普遍流行,其中以花茶为代表,把多种花朵混合在一起增加茶香,尤其存在于南北方广大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中。
《茶经》的养生思想包含物质养生和精神养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药用保健,提倡清饮;讲究中和,倡导适度;修身养性,精行俭德;崇尚自然,天人合一。陆羽创造性地将茶的物质特性与中国文化特质相结合,突破了本身所具有的饮用价值。茶作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不仅具有药用保健的天然特性,通过品茶还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静心自悟,在注重外在事物与内在修为的统一中实现人格升华,从而契合“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