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书法情缘

 吴越尽说 2019-08-06
作者:吕春美




    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独特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所有文学艺术门类中,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初识书法还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时每周都会有一节书法课,只记得那时候书法作业本上得红圈圈最多的就是我,看着老师画的一个个红圈圈,心里有着甜甜的滋味。寒暑假,我也会自备几本“大楷簿”,每天都会写上几页,红圈圈的光晕,在不知不觉的随性而为中持续荡漾,殊不知,自那时那刻开始,幼小的心底已默默埋下了一生难以消遁的书法情结。

    方方正正,饱满圆润是我对楷书最初的印象。

    再次与书法结缘便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幸运的是我的另一半是书法造诣颇深曾拿过全国一等奖的青年书法家——周老师。不知不觉地在他的熏陶下,我对书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五大书体篆、隶、楷、行、草到笔、墨、纸、砚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偶尔也会拿起笔涂上几个字,算是班门弄斧了一回。

    重燃书法梦并不容易,几经思量,最后在老公的帮助下,我加入书法学习团队开始了系统的训练,在笔法、结构、章法上有了一定的认识,慢慢地取到了学习书法的几页“真经”。

    刚接触《大字阴符经》,完全颠覆了我先前对楷书的印象。笔势纵横,跌宕多姿,绝无雕琢气。单单“捺”的笔画就有十几种,整篇几乎没有两个捺是相同的写法。笔法也多变,中侧兼施,顺逆并用。用笔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粗细的变化,笔毫铺开、拎起,有轻重的细微对比,因此线条灵动并富有弹性。经过反复临摹,越发觉得它外形妍美、风神高雅。随着笔法的熟练,我也慢慢开始创作,虽然结构不稳,形不正气也不旺,但老师总是很耐心地给我点评指导。

    学褚入门后,我对褚遂良的代表作《雁塔圣教序》有了很大的兴趣,这是他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第一次通临的作品我至今还挂在自家墙上,每看一次就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提、按、粗、细、节奏感是表达“精气神”的要点,经过多次通临与揣摩,我总结了三个要点,注意到了“三有”:

    一、运笔速度有讲究。运笔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干脆利索,起笔和收笔不能拖泥带水,中段行笔不能太慢。

    二、笔画粗细有变化。书法,眼睛要“尖”,要明察秋毫。字的粗细要有变化,强调用提按来运笔。

    三、笔法运势有技巧。空中作势,笔画不连贯,但笔不能断,从纸上到空中再回到纸上是个连续书写动作。

    掌握了这三点,《雁塔圣教序》临摹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可是再次创作却遇到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几次创作中,同一幅作品会出现《大字阴符经》和《雁塔圣教序》两种味道,它们虽然笔法相同,但一种宽泛,一种严谨,放在一起就显得有些“怪异”。唯一能改善的方法只有不断地临帖,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随心所欲写出自己想要的感觉。

    随着对褚楷的认知越来越深,我对褚遂良这位大书家也越来越钦佩。盛唐书家徐浩有个形象比喻: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虞、欧去世之后,褚遂良独擅大名,成为唐朝新生代书家的翘首,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做唐太宗“侍书”时,不仅能写“王书”,而且能剖析、鉴定御府的藏品,编过“王书”真迹目录。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被誉为“线条大师”,他的书法线条中饱含中国艺术美学中的“飞动之美”。

    汉代的扬雄曾说过:“字为心画”,由此可知,书法与一个人内心世界休戚相关。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为什么要学书法呢?因为写书法的女子是高雅的,在一管毛笔、一张宣纸、一瓶香墨、一枚印章、一卷画毡、一个笔架、一方砚台、一盒印泥、一块镇纸、一本古帖、一束柔光中享受一份超然。

    2019-08-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