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摘要]郁达夫是现代游记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的游记散文是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在记游踪、描地域、剪山水、摄习俗、拍人情、赏名胜时,作者以爱国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观照,既能抓住自然景物给人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准确逼真地加以描绘,又能借景抒情,戟刺时政,兼披中怀,体现出一位爱国者嫉恶如仇、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正直率真的人格。他的游记散文既是一卷河山秀丽壮美的风景画,又是一幅忧国忧民的时代风云图,同时也是自己的心灵史。 [关键词]郁达夫 游记散文 风景画 心灵史 游记散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历代都有佳作流传于世。深受古代游记敞文影响的现代游记散文的诞生与现代小说、新诗几乎是同步的。1919年李大钊写的《五峰山游记》即是现代最早的游记散文,随后有朱自清、徐蔚南、胡适、高语罕、梁纪文等人的游记散文相继问世。他们的游记散文不仅有对祖国美丽的山川风物的描绘,而且将笔伸向了域外。朱自清是20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的游记散文作家,他不但喜欢旅游,而且也喜欢创作游记,其游记散文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他1923年创作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尽了秦淮河独特的夜景,让人如睹名画,如读好诗。1924年所写的《绿》、《白水祭》,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已属少见创作。20世纪30年代,“由于作家生活和职业上的需要和不安定,总难免到处跑来跑去的,因此这时的'游记’之类的作品非常多。”众多作家都涉笔这一散文体裁领域,勤奋耕耘,使游记散文出现盛极一时前所未有的繁荣。而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是郁达夫。 作为现代游记散文集大成者的郁达夫,他写游记散文始于1928年,盛产于30年代。当白色恐怖弥漫文坛的30年代初,郁达夫感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于1933年4月携全家移居杭州,去追求自己少年时代就有过的“名士归隐”之梦。几年内,他仿效家乡的古人严子陵,漂泊隐逸,游山玩水,寻古访遗,履迹遍于东南五省,漫游了许多名山古迹,作为其游踪的记录,便是1934年6月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屐痕处处》及1936年3月上海文学创造社出版的增订本《达夫游记》两个集子和未收进集子的几个散篇,总计30余篇,17万余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游记散文乃至中国历代游记散文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郁达夫之所以热衷游记创作,与他早年受出世思想的熏陶及此后接受欧美所谓“遁世文学”的影响有关,也与他的情绪易走极端,“遇着什么辣手的事情,便萌退志”有关,更与他30年代的思想境况密切相关。在30年代白色恐怖严重之时,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抗争;忧国忧民,却苦干无报国之路。于是,出世思想、田园趣味诱惑他追寻自己早年未实现的梦,隐居杭州,建造“风雨茅庐”,转而寄情山水。这种遁世思想虽不可取,但从侧面却曲折地表现出他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与反抗,体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愫。他将自己的人格和心灵真实地披露在游记散文中。因此,他的游记散文也就成为整个时代文学主题的一种和声。 游记散文虽是记述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的一种美文,侧重描绘山光水色等自然风光。但优秀的游记散文,必是以爱国主义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观照,因处处不忘自然,更应处处不忘社会。而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便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在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当然备受人们推崇的是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文字。但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作者真正是以爱国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描绘,既能抓住自然景物给人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准确逼真地加以描绘,又能借景抒情,戟刺时政,兼披中怀,体现出一位爱国者嫉恶如仇、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正直率真的人格,既让人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美景,又让人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杭江小历纪程・兰溪》既是一幅色彩鲜明而富有立体感的优美山水画,又是感情浓烈的一首抒情诗。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观点、游览进程、时间的先后、表现的重点来选取景物,然后抓住自然景物对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加以描绘。作品以横山为中心,对富春江秀丽多姿的景色进行了周向运动史的描绘: 两水合并,流向北去,就是兰德江,建德江,再合徽港,东北流去成了富春钱塘的大江。所以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 在这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中,高大的横山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面碧绿的远山、山下流动的小溪、隔江鲜艳的红叶作陪衬,兰溪市上繁多的人家为点缀。因作者的精心结构、精心设色、人化自然的描绘,以横山为中心的一幅生动景观便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审美效应。描绘到此,作者浮想联翩,觉得这美景“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水彩画,更有水彩画所画不出来的妙处”,妙就妙在“那青山碧水之中,同时在上下移动一面一面的同白鹅似的帆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彩色电影里的外景影片,究竟有哪一张能够比得上这里?”热爱祖国和家乡大好河山之情溢出口中。 《钓台的春昼》更是能将读者从容自如地引入胜景的写景抒情名篇。站在桐君山顶,举目远眺富春江的夜景:“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灰白的云,云层缺处,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那“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最有风趣。而起风后,云脚的移动来得更迅速,江心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忽明忽灭”,不断“变换位置”。面对“浙江山的秀丽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的奇妙景观,作者赞叹“真神气极了!”接着又用饱蘸激情的画笔,描绘了第二天清晨沿江而上所见的景色:“过了桐庐,将狭窄,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沙洲上的桃花、菜花和许多不知名的白色的花,“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再往前走,江更窄,“山色包容的格外紧”,“山容峻削,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生花的妙笔将所见所感的自然美尽收眼底,流于笔端。情景兼到,既细且清,充满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看,郁达夫确是一位描山画水的能手,更是一位借景抒情披露中怀的高手。他的游记散文不仅写景历历在目,言情也能沁人心脾。在其富有才情的笔下,名山大川的雄伟壮阔,深山幽谷的凄清僻静,悬崖隧洞的奇妙万状,山光水色的灵气风韵,不仅成为一幅幅优美画卷,令人神往,让人陶醉,而且成为一部爱国主义教材,让人饱览了祖国壮美的河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因此,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并非超尘脱世之作,其中饱含着他对人生、对社会的强烈爱憎。他总是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戟刺时政,披露中怀。 《扬州旧梦寄语堂》开头极言扬州山水之佳丽,古迹名胜之多,可供游览时间之长,接着记述耳闻目睹的破败景象:城市萧条,百业凋敝,美景被破坏,透露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花坞》先写名胜区花坞之秀丽: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竹木扶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幽谷清绝,给人美不胜收之感。然后笔锋一转写道:“十余年来的变革,在花坞也留下了痕迹”,“半凤居塌败”,“凤木庵泥墙倾圮,蛛网绕梁”,这里“地价增高了几百倍”,抚今追昔,哀景伤情,愤言道:秀美的花坞犹如被有钱有势者先奸后弃的朴素天真、沉静悠娴的少女。《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作者看到青岛美丽的风景区被糟蹋,“感到头昏脑胀,想呕吐出来”;看到北戴河的古老建筑“塌败不堪”时,愤怒之情难以抑制,发出戟刺之言:“大好河山,现在都拱手让人拿去筑路开矿。来打我们中国了,叫我们小老百姓又有什么法子拼命?”《感伤的旅行》从启程的上海夜市落笔,由铁路沿线的景色直写到旅游目的地无锡,描绘了所见的湖光山色和沿途目睹的国家的残败、民生之艰难以及在太湖边上所看到的“当过新贵”们的得意之色,于是怒不可遏,待登上龙山第一蜂时,一腔怒气冲口而出,目的总算达到了,惠山锡山寺里的那些俗物(指“党国要人”们),都已踏踢在我的脚下。四大皆空,头上身边,只剩下一片蓝苍苍的天色和清淡的山岚。在此地我可以高啸,我可以俯视无锡城里的几百万为金钱名誉而苦斗的苍生,我可以任我放开大口来骂一阵无哪一个凡为我所疾恶者,骂之不足,还可以吐他的面,吐而不足,还可以以小便来浇上他的身头。我可以痛哭,我可以狂歌…… 痛快淋漓的文字将一位爱国者的满腔愤怒一泻无余地倾吐出来。惊人的坦率,惊人的大胆,率真自然,肝胆流露。将自己的整个人格和整个心灵都披露出来,使自己的“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不仅借景抒情,披露中怀,而且诗文并茂,珠联璧合。他常常在描景画物时恰到好处地镶嵌进一些诗词,补充文章没有说完的余意,没有抒尽的情愫和未描摹出的景色及未袒露尽的心灵。《过富春江》一文主要写富春江之游,可当作者看到官僚们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时仍搞什么“双十节”大庆时,愤怒之情难以抑制,便将“双十节”前夕写的一首政治讽刺诗插了进去:“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偶向西台台畔过,苔痕犹似泪淋浪。”讽刺了那些俗物们.深切怀念为国牺牲的抗日烈士。《钓台的春昼》极力采用一种冲和漩远的笔调描景画物,以恬淡闲适的心理去感受自然美,将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桐巨山上的名胜古迹、鱼梁渡头的乡野情趣、谢氏西台的幽谷清景.写得十分动人。但为了抨击国民党“中央党帝”,嘲讽谴责反动统治者和罗振玉之流,便借梦境插入一首诗:“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却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既展露了情怀,又戟剌了时政,写景文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是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他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表现出来的艺术才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借鉴意义,对其后的游记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游记散文既受柳宗元、陆游等人游记体制结构艺术的启迪,又吸收了晚明山水小品书写性灵的精髓,并从古典诗词中获得情感表达方式,以此作根基,把爱国主义情愫,正直率真的人格,丰富的历史、地理、自然知识,个人的遭遇和整个心灵注入进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游记散文既是一卷河山秀丽壮美的风景画,又是一幅忧国忧民的时代风云图,同时也是自己的人格史、心灵史。 论文来源:《电影文学》2008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