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5 文:栾晶来源:栾晶(ID:luanjing007)动力流派的心理咨询,通常是用“解释”来达到咨询效果。即:我给你一个针对你问题的潜意识解释,告诉你原因。你通过我的解释获得领悟,潜意识意识化,你的某些症状就会消除。 如果有一个接受了精神分析培训的咨询师,去做动力学流派的个人体验(咨询师自己去做心理咨询),就会发现:
甚至有时候,咨询师解释越多,心里越打鼓。咨询师话太多的时候,说明你的来访者正在搞事情,而你中招了。 如果只解释就有用,那心理咨询完全可以这样玩:来访者和咨询师把所有能说的都说了,大约10次咨询后,咨询师给来访者一张纸,上面写着他关于来访者的所有解释。来访者拿着这个药方走了,咨询结束。 或者咨询师巴拉拉说了一堆他对来访者的理解,来访者听得心里直卧槽,不过这个“卧槽”内容太丰满。有时候是“卧槽原来我的生活是被这样搞坏的”,有时候是“卧槽这咨询师莫不是个傻子”。 解释有时不那么有用的原因,是中间隔了一样东西,叫做“体验”。 你要塞一句例如“你想离婚是因为你太爱你妈”这样的解释给来访者,又不遭白眼,中间就得慢慢去铺一些路,这条路才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过程。 这个路,就是陪伴来访者一起去体验。这条路上最需要先被打开的,是“感受”。 很多来访者来了后,把问题如数家珍,但是绝口不提感受。这是初级玩家,这种很好识别,也很好被处理。 再老练一些的玩家,就是那些对心理学有慧根的爱好者。他们谈起感受来有理有据,你看,我在这里“难过”了,在这里“悲伤”了,对对对,还被“愤怒”支配了。 你看,这就是我这整个事件中全部的感受。 你看,他让你看的时候,说明他自己也正在看他的感受。一个人在观察自己的感受,说明他与他的感受已经分离了。虽然我们最终是要让他去看他的感受,但“观察”绝不是第一步。 第一步是,你得先忘我地呆在你的感受里。 做个示范:
很容易看出,谁在和自己的感受呆在一起。 资深一些的玩家,就更夸张。他们会打出一套完整的拳,路子太野,让咨询师无路可走。
完美。 这种情景如果是发生在咨询的结束阶段,这可以说是他的一个领悟(如果真领悟了也就用不着在咨询室说了)。有些来访者一上来就让咨询师无路可走,那是在阻抗。
所以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会跟咨询师说:
他们不是在刁难咨询师,也不是舍不得咨询费,也不是急于求成。他们在做的,只是避开那该死的,让人无助的感受。
这也许是咨询中很难跨过去的一关,很多人会问:
那你为啥不去做认知行为,偏跑我动力学这里来找虐? 真正不想触碰感受,只想通过一些方法改变自己的人,都去别的流派那里了。 是什么让你那么不想触碰它,还是选择了来到我的面前?选择一种最残酷的方式对自己——只能通过谈话,一次次去触碰自己,再用语言去表达,这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每个人原因不同,但我猜有一个原因是,它们欠一个交代。
其实不一样。 曾经让我们痛苦挣扎的,恰恰是作为一个孩子,当自己在经历痛苦时,没有人旁观,没人看见,没人伸出手,没人接过去。 后来就压抑了,以为自己没有情绪没有感受,没有愤怒悲伤无助。 当机缘巧合下(通常也不是机缘巧合),例如生孩子,某次重要事件。让你去通过自学激活了那些被压抑的东西,你再次进去了,身边还是没有人。 当在咨询的时候,你对面有个人。只是有个人而已,就不一样了。你在描述它们的时候,有人听见看见,有人对它作出了友善的反应,它就不一样了。 有时候仅仅是用语言将它们再次重组,表达,也会不一样。 你曾经的痛苦挣扎,是一团乱七八糟的东西堆在心里。现在你是用语言来将它讲述出来,带着你的情感体验一起。而且这些东西不仅有人看见,还有人帮你识别,替你流泪,和你站在一起。 很多人对我描述过这样的感受:
这就是意义。 当带着这样的感受去探索自己,随着一次次咨询的推进,感受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的你。这时候你会发现,为了掩饰一些潜意识的真实感受,你做了这样那样的事。 这个时候最棒的状态就是,不需要咨询师解释,答案你自己就出来了。伴随着感受而出来的解释... ...真香! 当这样的体验积累多了,注意是体验,而不是解释。有时候我们读书和听课没帮助,是因为体验上没有获得满足。人很多时候不相信头脑,只相信身体。 当体验多了,有时候解释即使不说出来,有些东西也正在发生变化。 然,我还是要告诉你。 心理咨询一点也不快乐,大部分时候,它是痛苦的。 接近了痛苦就会好吗?鬼知道。我只知道,有人愿意浅浅地快乐着,有人想要深深地去痛苦。 因为求一个真实。 - END - 微信公众号:栾晶,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看世界。(ID:luanjing007)排版:小鲸鱼 婉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