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龙泉 风行天下——龙泉青瓷背后的故事

 RK588 2019-08-06

7月,阳光灼热,处处蝉鸣。故宫红墙绿瓦蓝天,人山人海。我们来到斋宫,在采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老师之前跟随他观看了“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展览。作为策展人之一的王老师讲起展览如数家珍。

此次展览横跨斋宫和景仁宫,陈列了超过八百件(组)的龙泉青瓷、仿龙泉青瓷精品,整个展馆萦绕着莹亮的青绿色。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千年龙泉,第二部分国家公器,第三部分风行天下,第四部分交融辉映。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跟着行家看展览比自己看展览看出的门道可多多了,有了故事有了经历的瓷器不再是封闭在展柜里冷冰冰的器物,而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见证。

我们看到如此精美的一个展览时,往往惊叹于展览的精彩、器物的精致,或是因为展览引发了新的思考。我们可能会沉迷于器物的美妙,却很少深入去想器物的源流或是去想一个展览是如何办成的。这次采访王老师,我们得以知道器物背后、展览背后精彩的故事。

瓷器背后——龙泉青瓷有故事

这次展览共展示了833件龙泉青瓷精品或仿龙泉青瓷。其中故宫旧藏507件,国内相关单位提供200余件,海外十家收藏机构提供整100件。

此次展览可以说件件是精品,王光尧向记者介绍了此次展览的亮点。

展览第一单元讲述了龙泉窑千年来自身的发展过程,策展人希望观众通过展览能对龙泉青瓷各个时代的特点有基本了解。如早期北宋淡青釉五管瓶,南宋时期形成的粉青、梅子青龙泉瓷以及随着生活习惯变化而发生器型变化的器物(如花瓶、小船、鸟食罐等世俗化的器物,从梅瓶和玉壶春瓶向执壶的变化)、明朝晚期带纪年款的器物、民国的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

第二单元介绍了龙泉窑发展与宫廷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因为宫廷的要求,才创造了无数的龙泉青瓷精品,也带动了当地瓷业的整体发展。不能错过的是南宋青瓷洗、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标本,以及故宫旧藏明代官样龙泉青瓷和官样青花瓷对比。对于更为了解龙泉青瓷的学者、学生来说,可以把目光多放在明早中期龙泉青瓷上。因为在外面很少有机会看到此类官样御瓷。更为重要的亮点是展室内几件被认为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龙泉窑精品,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景德镇御窑遗址的新发现和对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御用瓷器的认定。未来龙泉窑的研究热点可能会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瓷窑址所在以及对该时期龙泉青瓷面貌的总体把握。

▲明代官样龙泉青瓷、官样青花瓷

第二单元中最引人注目的龙泉青瓷要数直径70厘米的明代龙泉青釉大盘,这种巨型瓷盘真的是前无古人。想必如果第一次看到直径达半人高的大盘子,一定会疑惑:这盘子到底作何用途?原来这大盘属于明代宫廷祭器。《元史》记载当时宫廷命江浙行省烧造礼祭器。于是在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产品中都出现了大盘子,蒙古礼俗用马头、牛头为祭品,此类大盘极可能是用来盛放“马头”“牛头”的礼祭器,所以尺寸才如此大。《明会典》卷二八记载:“登、铏以磁碗代,簠、簋、笾、豆以磁盘代,凡庙皆同。”这种大型礼器可能为明宫廷专用。

 明代龙泉青瓷大盘

第三单元陈列了流通海内外的龙泉青瓷。海外借展不易,汇聚在一起展览更是不易,展品中有日本琉球群岛中山王国宫廷遗址出土龙泉青瓷、韩国新安沉船出水龙泉青瓷、伊朗国家博物馆传世龙泉青瓷等,其中来自中山王国宫廷遗址出土和伊朗国家博物馆传世的龙泉青瓷,都是直接从中国宫廷输入外国宫廷的龙泉青瓷,其器型釉色俱佳,不仅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反映了在龙泉青瓷在当时的时尚性。

▲日本冲绳出土明代龙泉青瓷(左上)

新安沉船出土元代龙泉青瓷(右上、下)

▲伊朗国家博物馆传世龙泉青瓷

第三单元最值得期待的一件龙泉青瓷是还未到来的器物——“马蝗绊碗”(日本国家重要文化财)。

▲南宋龙泉青瓷茶碗(马蝗绊碗)

(图片来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官网)

“在传入日本的青瓷茶碗中,此作品不仅身姿、釉色美丽,更因为与其来源相关的逸话而成为广为人知之作。根据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伊藤东涯于1727年所撰写的《马蝗绊茶瓯记》记载,安元初年(1175年),平重盛向浙江省杭州的育王山布施黄金,作为回礼,佛照禅师以此茶碗赠之,此后茶碗为室町时代将军足利义政(1449~1473在位)所有。在将军足利义政获得此物之际,因其底部有裂痕,故送到中国要求换一相同之物,但当时的中国已无此类青瓷茶碗,便锔好茶碗返还。茶碗上的锔钉宛如硕大的蝗虫,由此本茶碗的评价越发提高,得名马蝗绊。盛放青瓷茶碗的盒子是内侧放置着铺饰缎子的中国漆器圆盒,可见其确实是基于某种特别的事由而从中国运至日本的茶碗。”

(据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网站)

▲盛放马蝗绊碗的漆盒

借这件茶碗的历程并不一帆风顺,这件茶碗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因东京国立博物馆已早有展出安排并签约要借给某博物馆,所以最初未能成功借得。但是由于这件碗具有特别的意义,所以故宫方面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多次沟通,最终谈妥可以让这件南宋龙泉青瓷茶碗来北京参展最后一周,而且经过多次协商,东京国立博物馆又同意这件碗也参加浙江省博物馆的展览。因为这件碗的重要性,故宫博物院决定将展览延长十天,至10月22日结束。这件马蝗绊碗不久后将二次入宫,入宫后还将回乡(浙江)。这件器物不仅反映了中日在南宋、明代的文化交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锔瓷技术。

提起补瓷技术,中外很不相同。流入外国市场的龙泉青瓷破损后,外国人也会修补,但他们的修补方式不是锔瓷工艺,尤其是在阿拉伯世界看到的锔补工艺有些类似于用针缝补丁的修补方法。而中国锔瓷一定要达到不漏水的地步,这也显示了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别。

第四单元展示了国内外各窑场模仿烧造的龙泉青瓷。参观广东福建等地的仿龙泉瓷器时,可以比较一下不同地区器物的特点。海外的仿龙泉瓷器可以重点关注。这些仿龙泉青瓷中,景德镇仿龙泉青瓷相当逼真;日本仿龙泉青瓷技艺也是一绝;缅甸、越南等地仿龙泉青瓷质量较佳;伊朗仿龙泉青瓷十分玄妙,是以陶器技法创造,很是特别。

▲清代景德镇仿龙泉青釉炉(左、右)

南宋龙泉青釉炉(中)

日本仿龙泉青瓷

(日本万古烧:14~16世纪)

▲日本仿龙泉青瓷(近代)

埃及、越南、缅甸、泰国仿龙泉青瓷

(上:13~14世纪;下:15~16世纪)

伊朗仿龙泉——蓝、绿釉陶器

(上:14世纪;下:15~16世纪;右:17世纪)

从这为数不少的仿龙泉青瓷可以得知,龙泉青瓷在南宋晚期至明早期可以说是风头无两的“潮牌”、“尖货”。除了本土正宗产品行销海内外,备受喜爱,国内外还有多处窑场为了盈利、蹭龙泉窑的热度或者仿古,开始利用本地瓷土釉料甚至陶土制造“山寨”龙泉青瓷。山寨龙泉青瓷有些一看就知道是仿品,但有一些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些仿龙泉跨越百年,呈现在大家眼前,令人惊讶、慨叹。从这些仿龙泉青瓷我们也可以了解,世界文明进行到现在,只是在陶瓷器方面中国就贡献了很多,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

龙泉青瓷最初作为一个纯粹本土文化属性的手工业产品,生产、流通、外销、工艺传播、文化互鉴的发展十分明晰,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本国文化影响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受冲击有所转变的过程。

史家常提到唐宋之变,即宋朝以来中国社会的庶民化。龙泉地区的瓷器生产和龙泉青瓷的生产发展历史,全部经历了唐宋之变,蒙元时代的风俗变革、明代的社会文化返正和饮食习俗的变化、大航海之后的世俗社会。龙泉青瓷赶上了从宋至明清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迁,没有比龙泉窑经历更跌宕起伏的窑场。这次展览是龙泉窑发展史的一次高度概括,愿大家看到的不只是瓷器,也看到瓷器背后的故事。

缘起

——考古发掘、学术交流中的思维风暴

策展人从2005年接触到海外考古开始,就发现海外出土的龙泉青瓷有很多。当时,王光尧和秦大树等学者在肯尼亚参加考古发掘研究时发现一些很像龙泉青瓷的瓷器,但有些难以辨认这些瓷器来自哪里。后来对仿龙泉青瓷研究颇深的日本学者告知王光尧这是缅甸烧造的仿龙泉青瓷,王光尧很有感触,觉得中国学者自己竟还不清楚龙泉窑青瓷在海外的面貌和影响力。2012年,在浙江省举办“大元帆影”展览后,王光尧随即和沈琼华商量办一个更大的关于龙泉青瓷的“天下龙泉”展览。他们觉得一定要搞明白海外龙泉青瓷的面貌,搞明白以后要办成“天下龙泉”的展览。

起初对于“天下龙泉”展览的想法只是希望展览可以展现中国的龙泉青瓷在全球范围内流布情况,体现龙泉窑的影响力。策展人在2013年以前考虑的层面还停留在龙泉青瓷作为外销产品的流通上,还没考虑到文化层面的事情,没有想过外国市场对于中国瓷器生产格局的冲击以及国内瓷窑场在生产过程中是如何去适应别人市场、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没有把外国瓷窑场生产的仿龙泉青瓷考虑在龙泉青瓷文化传播过程中。随着在海外调查的进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深入,王光尧、沈琼华等学者对龙泉青瓷、仿龙泉青瓷在海外的面貌更加了解。新安沉船所载元龙泉青瓷的出水、展览,肯尼亚、日本冲绳、越南河内等多地龙泉青瓷、仿龙泉青瓷的出土也给了策展人们很多启发。他们逐渐意识到原本对于技术交流的思考可能太过浅薄。工艺的交流是一种第一层级的简单交流,在工艺交流、贸易的过程中像文化交流这种高层级的交流,也许以前很多龙泉青瓷相关研究和展览都忽略了。

2013年,王光尧和沈琼华为完成课题《中国国家制瓷技术的传播研究》在日本陶瓷学者小林仁、森达也的陪同下赴日本冲绳、九州考察,发现伊万里生产的仿龙泉青瓷,它是以宋元时代的龙泉文化为根基,生产目标是达到宋代龙泉青瓷的高境界,但是它底部的酱釉表明其技术是来自越南的窑场。2013年底和2014年初,王光尧、沈琼华、沈岳明和森达也等学者赴越南各窑址考察,发现一件非常精美的类龙泉青瓷的瓷器,但几位陶瓷专家面面相觑,没人敢说这是龙泉窑产品还是当地窑场所仿烧的龙泉青瓷。因为这件瓷器是一件粘连着匣钵的废品(按照常理来说废品是不太可能被销售到海外),所以这件器物应是越南当地生产的。在场的各位陶瓷专家惊叹于越南仿龙泉青瓷的技艺已如此高超。王光尧等学者都感受到,龙泉窑的影响力远比原本认为的要大要广。“天下龙泉”不只是单纯的从中国向外辐射,而是始于龙泉,在外销和工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的交互影响格局,可谓是龙泉青瓷的“全球化”。

在考古发掘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的概念在不断完善,首先确定的是市场全球化,其次从各地出土的仿龙泉可以得知产地的全球化,龙泉青瓷的流行也代表了对于国内外对龙泉青瓷的认同,这也就是文化认同即认识全球化。

策展人想表达——新的认识和思考

筹备多年、多方合作办成的展览,王光尧作为策展人之一,希望大家看到的不只是精美的龙泉青瓷,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可以从龙泉青瓷发展背后看到瓷器输出造成的古代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变,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交流和互鉴。

策展人想表达以单一的手工业产品的发展变化来探讨古代世界的一个文化系统中文化的传播、交流以及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带来的文化改变,是可行的、有意义的、易引人思考的。策展人同时也期待以后类似的探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文物展览、研究越来越多。

对于各位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王光尧希望观众通过观看展览可以明白龙泉青瓷为什么在中国青瓷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为什么有这么好的瓷器品质。龙泉青瓷传承了早期越窑青瓷的工艺,又发展了千年。正是因为发展过程中有宫廷的支持和导向作用,才达到了南宋、元、明早期的瓷器发展高峰。另外策展人想表达:古人并不是完全封闭的,他们也是试图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谋求生存空间的。在将龙泉青瓷推向世界市场时,中国也在适应外国市场、适应外国文化。商品的流通,也是文化的流通。

龙泉青瓷是应运而生的,南宋至元代,是继唐代以后又一个海上贸易繁盛期。阿拉伯人东来,南宋至元末贸易顺畅,龙泉青瓷大量外销,从南海一号(南宋)、新安沉船(元代)出水的大量龙泉青瓷可知龙泉青瓷外销的繁盛。元代疆域的扩张也使外销区域扩展至蒙古、中亚、东欧。明代早期流向海外的龙泉青瓷官器和民窑器物并济,明代海外出土的官样瓷器很多,这与郑和下西洋有很大关联。

通过龙泉青瓷这样的手工业商品的发展,可以窥见文化源流,让大家思考哪些文化为本土产生,哪些文化因素是因为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才产生,这些思考都会让我们更明白自己的文化,也对外来文化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

  编辑:蔡    苧

  审核:卢   阳

本文刊登于2019年8月6日

《中国文物报》第5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