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继鸿教授心电系列之八十四】

 沉默是金7064a1 2019-08-06

John Hay:二度Ⅱ型房室阻滞的最早发现者

郭继鸿 

北大人民医院  

无巧不成书
心电图领域常见而最被熟知的心电现象莫过于文氏Ⅰ型和莫氏Ⅱ型房室阻滞。而世间之事无奇不有,又常常无独有偶,二度房室阻滞两个类型的发现也竟然如此。
1899 年Wenckebach 描述了文氏型房室阻滞现象,但这种房室传导逐渐减长以至传导脱落现象有更早的发现者,意大利生理学家Luciani 在其17 年前,即1872 年就在蛙心观察到这一现象,故Wenckebach 最早将其称为Luciani 周期,而后才被称为Wenckebach 周期。
而二度Ⅱ型房室阻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1906 年,John Hay 最早描述了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图1),他在柳叶刀(Laneet)发表的文章中,应用一例患者的两个图说明了这种PR 间期固定而发生房室传导脱落的现象。
在John Hay 的文章发表18 年后的1924 年,Mobitz W 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为该型传导阻滞现象提供了心电图证据,随后,二度Ⅱ型房室阻滞被称为MobitzⅡ型房室阻滞。

探索与发现尽管
Einthoven 发明的弦线式心电图记录仪于1903 年就已投入临床应用,但到1909 年才由Lewis 将其引进英国,故John Hay 1905 年是应用动静脉搏动图发现了这种少见的房室阻滞现象(图2)。

故事发生在1905 年10 月19 日的英国Stanley医院,Hay 为一位65 岁男性患者做检查,其心动过缓8 年,劳累性呼吸困难2.5 年。在心脏透视检查时,Hay 发现患者的心率多为80bpm,但有时突然降为40bpm,而发生停搏时,心脏似乎保持着运动。经同步记录的桡动脉和颈静脉搏动图的记录与分析(图3、图4),Hay 发现,在各波稳定状态下,经几个连续正常的周期后,桡动脉的搏动可由80bpm 突然变成40bpm,而颈静脉图中的a-c 间期代表心房波到桡动脉搏动的间期,相当于间接测量房室传导间期。而一次停搏后,a-c 间期并无变化,且有停搏的间期正恰等于两倍的心房搏动间期。
Hay 认为,这种房室阻滞并不是心脏传导性受到抑制的结果,因a-c 间期本身正常。其停搏的原因是心室对心房下传的激动未发生反应。此后,该患者因反复眩晕及晕厥,于1906 年5 月16 日死亡,尸检证实,其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心脏中心纤维体和房室束等处有炎性反应和纤维化。
图3 为桡动脉搏动图(心室图)和颈静脉图(心房图)的同步记录,a-c 间期的测定可证实本例最初为2:1 房室传导,随后变为房室4:3 下传和1:1 下传。而图4 更容易看出a-c 间期和Q 波交替出现,证实为2:1 房室传导阻滞。
Hay 强调,图3、图4 中a-c 间期相当于心电图的PR 间期,代表AV 传导时间。而图中的a-c 间期不管经几个心动周期发生心室激动的丢失,但该间期基本正常且间期固定。心电图房室阻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