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宰相范履冰家世考

 霜叶晴空 2019-08-06



     范履冰(?—689)字不详,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载初元年。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进士,始为周王府户曹参军。武后讽召诸文士论撰禁中,履冰亦预其选,时号“北门学士”。凡二十余年。垂拱中(685—688)历鸾台、天官二侍郎。寻迁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曌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既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后坐举逆人,为酷吏所杀。

    范履冰,生三子,长曰冬芬、字天香,号邦瑞,登进士,授宣州刺史。次曰冬倩,移居徒州。三曰冬昌,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登弟。官授朝奉大夫,经略安抚史。范冬芬一支迁居徽州,成为徽州范氏始祖。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范冬昌之孙范平先迁苏州吴县,后又迁居豫章(今南昌),为江西范氏始祖。

苏谱《苏州家乘》,安徽《休宁范氏族谱》,江西《丰城范氏族谱》,四川《华阳范氏族谱》记载范履冰世系:

苏谱世系:范履冰-冬芬-昆光-正始-远-隋-梦龄-赞时-墉-仲淹-纯仁(忠宣房)

休宁谱世系:范履冰-冬芬-范伦-传正

    丰城谱世系:范履冰-冬昌-范?-范平-范俊-范逢-克昌-处仁-隽。

华阳谱系:范履冰-冬菁-53鸣鹤-54季春-55居中-56传正-57范隆

 

各大谱系世系只记载到范履冰止,范履冰往上世系就没有了。《休宁范氏族谱》第一章《谱叙》之《谱系源流记略》中写到:“范出唐尧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曾孙曰士会,食采于范,因氏焉。至汉博士曰滂,居河内。滂十七世曰履冰,相唐,生三子,曰冬芬、冬倩、冬昌,其冬芬为宣州刺史,生子伦,为户部员外郎,天宝年间徙居邓州。伦季子曰传正,始迁休宁。”

那么范履冰的先祖来自哪里?范履冰的父亲又是谁?

有些范氏族谱记载范履冰是汝南范滂后裔,范履冰父亲范千兴,范千兴是范焕公之子,字为勇,讳强,以履冰贵卒赠太子少保,妣凌氏,封夫人,殁后与公合葬蜘蛛结网形,生一子曰:履冰。范履冰父亲是否是范千兴?历史上并无记载。

一些范氏族谱记载范履冰之前的世系:(从范武子算起注:未经考证的世系排列)

四十三世祖

林芝公 范权公之长子,字彪秉,妣邓氏宜人,生一子曰:曦广。

四十四世祖

曦广公 林芝公之子,字协,员外郎,妣何氏家人,殁后夫妇合葬飞天凤形,生四子曰:范悦、范恬、范恺、范慎。

四十五世祖

范悦公 曦广公之长子,字夷中,官任青州从事司徒,妣黄氏,封夫人,殁后夫妇合葬凤形,辰山戍向,生二子曰:范休(字柏年)、范遵(字松年)。

叔祖范恬公 曦广公之次子,妣陈氏宜人,后派未详。

叔祖范恺公 曦广公第三子,妣王氏宜人,生二子:肇基、肇烈(后派未详)。

叔祖范慎公 曦广公之第四子,妣曾氏宜人,生二子:殷洪、咸洪(后派未详)。

四十六世祖

范休公 范悦公之长子,字柏年,号融,官任淮州刺史,后子孙遂定居淮州之河内,公为政清廉,爱护百姓,深受世人褒赞。后人赞其像曰:“德本廉让,却耻夸张,因主下问,始白中藏”。妣袁氏,封夫人,生二子:以让、以臣(后派未详)。

叔祖范遵公 范悦公之次子,字松年,官居尚书右仆射,文林郎司州牧,妣陈氏孺人,后派未详。

四十七世祖

以让公 范休公之长子,字朗,讳能臣,官任镇北将军,妣岳氏,封夫人,殁后夫妇合葬猛虎下山形,生三子曰:范复(早殁)、范衡、范衍。

四十八世祖

范衡公 以让公之次子,字廷官,官至中书郎,妣梁氏,封夫人,生二子曰:范焕、范煌。

叔祖范衍公 以让公之第三子,字广文,妣苏氏宜人,其后裔在河东为旺族,范有志、范诚澄均官居大将军职,范希朝谥封宣武侯卒赠太子太师。

四十九世祖

范焕公 范衡公之长子,字伯郎,官任常州刺史,妣福氏,封夫人,生一子曰:千兴。

叔祖范煌公    范衡公之次子,字复镇,员外郎,妣安氏宜人,殁后夫妇具葬将军石下(后派未详)。

五十世祖

千兴公 范焕公之子,字为勇,讳强,以子履冰贵卒赠太子少保,妣凌氏,封夫人,殁后与公合葬蜘蛛结网形,生一子曰:履冰。

五十一世祖 履冰公(另有简传)

履冰公 (公元659~725年)千兴公之子,字始凝,讳裳,又名清岐,世居河南之河内(即今河南开封)怀庆府,官居盛唐宰相,唐武后时为鸾台天官二侍郎,兵部尚书,后任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时谓北门学士,咸称良丞。

    据载“安史之乱”后,河内范氏、唐宰相范履冰一族也纷纷渡江南下。范履冰(有记载说履冰生二子):长子范冬芬、次子范冬倩、第三子范冬昌,俱进士第。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范冬芬一支迁居徽州,成为徽州范氏始祖。元和年间(806-820年),范冬昌之孙范平先迁苏州吴县,后又迁居豫章(今南昌)丰城大顺山前及槎村等地,为江西范氏始祖。

     范履冰,怀州河内人。自周王府户曹召入禁中,凡二十余年。垂拱中,历鸾台、天官二侍郎。寻迁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载初元年,坐尝举犯逆者被杀。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范履冰字始凝陕西邠州人(今陕西彬县)唐高宗显庆元年(即永徽七年,公元六五六年)登第。历任知县,知州。唐武则天垂拱中(公元六八六年--六八八年)任鸾台凤阁平章(宰相),始由陕西迁长安。史记范履冰是陕西邠州人(今陕西彬县),就没有更多资料了。

年前出土一块《范宣墓志》,上面清晰记载范履冰乃西汉大将范明友之后裔,《范宣墓志》记载范宣的父亲范冬芬,范宣的祖父范履冰,曾祖是范师整。该墓志首次以实物的形式确定了范履冰的父亲为范师整!先祖是西汉大将范明友。

 

那么这个范宣何许人也?笔者找遍史书及范氏族谱均无所获,只找到唐代诗仙李白曾写过一首《金陵歌,送别范宣》的诗

 金陵歌,送别范宣》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金鞍谁家子,吹唇虎啸凤凰楼。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除了李白这首《金陵歌,送别范宣》关于范宣的诗,就没有更多关于范宣的记载,也许只有李白才知道了。但是范冬芬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任刺史,两地相距很近。

根据李白此诗作于天宝年间,我们可以推断范宣亦生活于此年间,活动地点在金陵(今南京)附近,根据《范宣墓志》被发现,由其表面风化痕迹看非新出土墓志尺寸34*30厘米,疑似旧志改刻。志盖没有篆刻墓主人姓名,而是刊刻志文,且有一块修补,看痕迹应为当时原修,非后人所为亦非葬俗敲损,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待考证


志文由河阳县尉王鼎撰文范宣为汉代渡辽将军范明友后人,范履冰之孙,范冬芬之子。

范明友,西汉大将,为霍光(与霍去病为同父异母兄弟)女婿,汉武帝晚期开始得到重用,汉昭帝、宣帝时期北方重要的将军之一。范明友,生年不祥,卒于公无前66年,似乎一生不足五十岁。《史记》、《汉书》无传据《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他生于陇西郡一个“世习外国事”的家庭,说明他家数代都是参与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吏。但他的祖辈父辈只能是小官吏,给郡太守当助手据此估计范明友可能是陇西郡治狄道人。

    范冬芬是范履冰长子,进士,宣州刺史。颜真卿在《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中曾提到他的名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叛乱军队横扫华北的大部分地区,直至宝应二年(763)始被扑灭。八年激战,给全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关中和中原地区带来极为惨重的战争破坏。因此,关中和中原地区人民络绎不绝迁往南方。在这次迁徙大潮中,范冬芬一支迁居徽州,范冬芬成为徽州始祖。

    范宣,字少逸。河南府河阳县令,建中二年卒,终年五十三岁。

    只是在现存的五大范氏世系范氏族谱范履冰世系中没有找到范冬芬的儿子范宣这个名字,在现存的范氏族谱有记载范冬芬的儿子:昆光、昆昌、平其、平和、范伦、鸣鹤等名字,昆光、昆昌、平其、平和、范伦、鸣鹤这六个名字是否名字跟字号或者是派行有重复的?范宣是否是这六个名字中的一个?

     范少逸,范鸣鹤、范伦是否?还是二人?还是三人?哪个版本的家谱史实?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值得高兴的是该墓志首次以实物的形式确定了范履冰的父亲为范师整!

    范履冰生于唐朝初年,正是武则天满怀雄心壮志,想要掌控国家大权的时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武则天积极网罗人才为自己称帝服务。她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这批文人学士被特许从玄武门(从皇宫北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这样,在朝廷担任小官吏的范履冰因才学出众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武则天的“北门学士”之一,不仅为武则天称帝鞍前马后制造舆论,更为武则天治国安邦献计献策。

    公元689年,武则天任命范履冰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朝宰相职位的一种)。一向谨慎行事的范履冰从幕府走上庙堂之后,凡事都要揣摩圣意,即使是执行《建言十二事》(武则天根据“北门学士”的建言提出的一个政治纲领),范履冰也要呈上细则,以求武后恩准。虽然范履冰行事如他名字那样,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是,即将称帝的武则天对于将她送上帝位的功臣却始终抱有强烈的猜疑心。为了显示自己政令的清明,武则天在称帝前后,无辜诛杀了很多大臣,“北门学士”被她诛杀殆尽。当然,为她登基继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范履冰也在被诛杀的大臣之列。

    北门学士上元二年(六七五)设立,以协助武后处理政务,分宰相之权,抗衡外朝大臣势力。及则天以太后临朝,独掌军政大权,通过酷吏彻底清洗异己者,改造宰相班底,北门学士失去作用。至载初元年(六九〇),北门学士皆因忤旨或酷吏构陷,被杀身死(胡楚宾早死除外),其后再无“北门学士”称谓。北门学士中,刘讳之、范履冰迁官最高,皆得拜相。讳之最受宠信,独掌草诏。然因言太后应归政嗣君,失宠,遭人诬陷,又讥太后之旨不得名“敕”,垂拱三年(六八七)赐死。履冰因曾荐举犯逆者,载初元年(六九〇)四月十一日下狱死。元万顷因与徐敬业兄弟友善,为酷吏陷害,永昌元年(六八九)配流岭南死。周思茂垂拱四年(六八八)下狱死。苗神客载初元年(六九〇)八月,亦被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