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副古画,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8-06

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一半放在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至9月25日,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富春山居图》以约二丈的长卷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美丽景色,是我国绘画史上最伟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作者、元代著名的书画家黄公望,苏州常熟人,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年轻时曾任小吏,45岁时蒙冤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一副古画,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晚年曾隐居于富春江,江北有大岭山,他常写生于此山水之间。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准备创作一幅富春山全图,当时他已近80高龄,画作历经数载,磨砺而成。

一副古画,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为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孟秋景色,峰峦起伏,林木深秀,墨韵纷披,苍茫简远。在笔墨技法 ,全卷用笔简练很好的掌握了在皮纸上运用水墨的性能,使水墨发挥到了极至,创造了一种雅洁淡逸的绘画风格,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至正十年(1350年),83岁的老道士黄公望将此图赠予至交好友、一位老和尚——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明成化年间,我国画史上另一位著名的老画家——沈周收藏到《富春山居图》。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时,却被题图人的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在市场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凭借自己高超的记忆力背临了一卷以慰情思。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经多次辗转易手、颠沛流离,后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对其爱不释怀,也曾临摹效仿。

一副古画,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临摹品

一副古画,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临摹品

一副古画,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临摹品

一副古画,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临摹品

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一个叫吴正志的人,之后又传到他的儿子吴洪裕之手。明末逃难时,吴洪裕置其家藏于不顾,唯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吴洪裕临死前叮嘱家人准备把《富春山居图》付之一炬用来殉葬。

千钧一发之际,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从火中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然被救下来了,中间却烧断为一大一小两段。到了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拼接画面。其中一幅中恰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画面虽小,但比较完整,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把这幅画称为“剩山图”。

另一幅画图尺幅较长,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作根基部位的董其昌的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人称的“无用师卷”。因为当年无用和尚曾与黄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画最初为他所拥有,故有此名。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分散飘零。

一副古画,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顺治九年(1652年),大古董商吴其贞从宜兴吴家买走了“剩山图”,经过裁剪接拼、重新装裱并加上吴其贞自己的钤印,使得“剩山图”焕然一新,成为一件艺术佳品。康熙八年(1669年),吴其贞将“剩山图”卖给扬州通判王廷宾,王氏在图卷后题有长跋,记述了它的流传经过,并把“剩山图”装裱成册页收藏,从此便不闻于世。

直至20世纪30年代,“剩山图”流落到江阴陈某手中,他竟将画册拆页零售。后被画家吴湖帆购得残卷,倍加珍爱,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供职于浙江博物馆的大书法家沙孟海得知“剩山图”的下落,屡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捐赠事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将“剩山图”献给了浙江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