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题西林壁》: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

 昵称32901809 2019-08-06

苏轼对庐山向往已久,借这次调迁的机会,怀着要识庐山真面目的心情到此一游。在庐山游了十几日后,他在西林寺壁上题了这首诗,表示此行尚未穷尽庐山之胜。在诗中,他把所得观感与哲理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自己游庐山后的总印象。

苏轼《题西林壁》: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林:即西林寺。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五月。时作者由黄州改迁汝州(今属河南临汝)团练副使,特意取道访子由,游庐山。

苏轼《题西林壁》: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

这首诗的好处是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借生活本身的东西来阐明事理;既善于运用随步换形手法描写眼前景物,又能巧妙地通过景物说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道理。这就叫做“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

苏轼《题西林壁》: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

诗人根据人们所处客观环境的不同,从而所闻所见各不相同的道理,来说明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只有摆脱局部经验的限制,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认清事物的真面目。

苏轼《题西林壁》: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

写诗尤其要抓住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原因就在于方向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身在此山中”。这是游山的人所产生的典型的思想活动,所以它具体、鲜明、丰富。抓住了特点,只要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苏轼《题西林壁》: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是特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塞上》)是特点;“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是特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是特点。

苏轼《题西林壁》: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

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准确地把握了庐山的特点,从自然景物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对客观事物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实质的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