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0年8月8日,大(二)型水库洋河水库大坝建成

 神州国土 2019-08-07

     1960年8月8日,洋河水库第一期主体工程竣工,完成总工程量680多万立方米。设计蓄水量3亿立方米,浇灌50多万亩农田。祝捷庆功大会在天马山下举行,国家交通部常务副部长、原冀热辽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等出席了祝捷庆功大会,有6万多建设工作者参加了庆功大会。大会表彰了369个先进连队和2386名先进工作者。

建成后的洋河水库大坝

1960年8月8日,国家交通部常务副部长、原冀热辽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李运昌在唐山市委第二书记周振华(左一)等陪同下参观新落成的洋河水库大坝。

洋河水库第一期工程竣工祝捷典礼剪彩仪式

6万多人参加的洋河水库竣工祝捷大会

1960年洋河水库建设纪念章

谷歌地球洋河水库

       为什么要修建洋河水库?

      抚宁县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峰叠嶂,沟壑纵横,河道狭窄,源短流急,洪水灾害比较严重。

西洋河大桥处洋河石碑

      洋河,一名阳乐水、阳水、阳河(三国魏、两晋时期抚宁曾设阳乐县),因南流注入渤海而改名“洋河”,是抚宁第一大河流,冀东第二大河流(仅次于第一大河流--滦河)。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1109平方公里,其中抚宁境内流程59公里,流域面积759平方公里。洋河上游发源有东西两支:一源为东洋河,发源于青龙满族自治县界岭下,往南由抚宁界岭口穿越长城进入抚宁区境内,经峪门口、大新寨、北寨至战马王村西折入洋河水库,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一源为西洋河,发源于卢龙县北部冯家沟,往东经年家洼、燕窝庄、富贵庄入抚宁区境,由黄土坎村东南进入洋河水库,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343平方公里。

       洋河是抚宁人的母亲河,一万多年以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抚宁人,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创造了洋河文明。

茶棚乡大所各庄三村出土的旧石器石核,证明抚宁地区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抚宁区博物馆展出)

新石器--石磨棒

抚宁出土的新石器(抚宁区博物馆展出)

       历史文献中“阳河”之名最早见之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寰宇通志》。到清朝康熙初年,因为阳河改道,流入海洋,故改名“洋河”。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记载:“阳河在抚宁县治东八里,源出口北列坨山,流经县东南入于海。”

       当时抚宁县城在今坟坨管区旧县村,明洪武十三年,知县娄大方为避兵匪,奏请朝廷将县治迁往兔耳山南麓。成化三年(1467年)方迁回今抚宁公安分局处。所谓“列坨山”“裂头山”,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界岭一带,因此地地势较高,山峰林立,沟壑众多,来水面积广大,形成长年性河流。

谷歌地球 界岭口北方来水区域

明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记载:“阳河在抚宁县东八里,源出口北列坨山,流经县东南入于海。

明万历四年刘效祖编纂《四镇三关志》中阳河的记载。

清嘉庆年间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阳河,亦曰洋河,在抚宁县西一里许。源出界岭口外列坨山,西南流入口。东有箭杆水自箭杆岭口流入注之,又西南至台头营,南有黑岭水自青山口流入注之,又南至县西南,转东南流至紫荆山,南入海。

清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阳河,今名洋河,县西里许。源出口外裂坨山,流经县东南紫荆山下入于海,故名。昔年河徙去向西二里,康熙七年五月间复归故道,其所徙之地仍壅。

      清康熙年间顾祖禹编《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阳河,县西一里。源出口外别陀山。一云县北三十五里有星星峪,即阳河之源也。口北群川多汇流于此,南流径县西,又东南历紫荆山下,复南流,而入于海。

2018年夏季西洋河大桥,经过治理后的洋河洪水不再为患。

宁海大道丁义庄村北段洋河,风景如画。

       同时,洋河又是一条害河,由于历代统治者没有从根本上治理洋河,使得洋河洪涝灾害频发。据1992年1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景曜主编的《抚宁县水利志》记载,从1894年至1985年的92年间中,洋河水库处发生超过25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6次,为十五年一遇。1930年通过洋河水库坝址处最大洪峰6780立方米每秒,冲毁良田一万余亩,冲毁房屋、冲走人畜树木无数,京山铁路被冲成数段,火车停开一月有余。

       1949年7月24日,抚宁境内天降大雨,七天七夜连续不停,大地汪洋一片,沟满壕平,多数庄稼地被洪水淹没,交通受阻,房屋倒塌,群众生活困难,灾民艰难度过13个昼夜。8月13日,灾难再次降临,一连三个昼夜遭受强烈台风袭击,风力达10级,并伴有暴雨,洋河水出槽,冲毁两岸村庄、农田、树木、庄稼。大湾子处洪水流量达到3170立方米每秒,当天洪水冲进县城,水位满溢北街察院口,南侵肖家胡同口。全县受重灾面积达到15.6万亩,倒塌房屋5858间,倒墙10万米,刮倒树木5.5万株,死人8人。

洪涝灾害过后,树木倒折,良田冲毁,土壤沙化。

        1959年7月13日,抚宁区境内普降暴雨,日降雨量达到192.9毫米,北部柳各庄、王家黑石、梁家湾发生泥石流百余处,损失严重。各主要河流皆出槽,洋河最大洪峰达到4440立方米/秒。水淹农田16万亩,冲毁一万余亩,有30多个村庄被洪水围困,伤亡30多人,冲走牲畜1330头,家禽1800多只,倒塌房屋8180多间。7月22日,全县再降暴雨,大新寨日降雨349.7毫米,城关早晨3个半小时连续降雨272.9毫米。洋河水上涨至护城河,县城四门被洪水围困。东关桥面水深1.5米,当日16时后水位下降,桥上方能趟水通行。南洋河大桥处最大洪峰量4540立方米每秒。北戴河火车站水深1.5米,京山铁路山海关至留守营路基多段被冲毁,火车停运7昼夜。

1959年7月,抚宁县北戴河车站、太和寨一带被洪水淹没(王景曜摄)


1959年7月,秦皇岛市副市长曹文忠(原抚宁县长,右一)冒险蹚水检查灾情(王景曜摄)  

      为兴利除害,减轻洪水危害,1957年,中共抚宁县委就提出“建千库、万井、500条渠”的口号,调动上万民工在战马王村西南山口兴建中型水库一座,建立了副坝,主坝开始清基,120米长的隧洞已经完成90米。

      1959年春,河北省政府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库--洋河水库。因战马王水库邻近洋河水库,并包容其中,抚宁县决定战马王水库下马停工。10月28日,洋河水库工程开始施工。当时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针,由河北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设计,唐山市(1958年11月唐山专区撤销)洋河水库施工指挥部负责施工。设计总库容3.53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7万亩。

      指挥部主任陈伯生(原唐山专署专员),副主任武学文(秦皇岛市委第一书记)、曹文忠(秦皇岛市副市长、原抚宁县县长)。指挥部下设政工组、工程组、后勤组。动员秦皇岛市(抚宁并入)、昌黎县(卢龙县部分撤并入昌黎县)、乐亭、滦县、迁安、丰润、遵化等地6万多民工,投入建设工地。民工以团、营、连、班组织,分三班昼夜施工。      

修建洋河水库以前,东西洋河交汇处、台头营古城图  谷宝琛绘

洋河水库开工誓师大会隆重举行。

大坝清基

开山凿石

妇女能顶半边天。十三姐妹突击队巾帼不让须眉         备沙料

洋河水库的修建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人们每天仅能吃四两粗粮,没有大型机械设备,这些工程主要靠车拉人担。看那热火朝天的场面,就知道他们心怀梦想,干劲冲天。“人定胜天”是他们的誓言,也是他们的行动。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有解放军。解放军派来汽车队前来支援洋河水库的建设,帮助运送土石方,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打夯

挖槽

水库建设昼夜施工,夜间的工地灯火通明。

将建成的大坝

特等英雄王永兴。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洋河水库建设做出过贡献的英雄人物们。

洋河水库建设工地抚宁人的身影:英模人物--拖拉机手王慧兰,前朱建坨村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著名先进人物、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三兰”(王汝兰、王淑兰、王慧兰)之一。

民工们就生活在这样简易的工棚里,冬日里严寒异常,夏日里不避蚊虫。就这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水库的建设者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960年8月8日,洋河水库首期工程告捷。1961年8月18日,完成了第二期水库续建工程,开始拦洪蓄水。水库大坝长1570米,坝高31.8米,坝顶宽5米,底宽177米。水库总库容3.586亿立方米。1962年7、8月间,开始正式蓄水。从1970年开始,又陆续进行过多次修复和重建。

1989年10月1日“引青入洋济秦”东线工程开工

       1989年,秦皇岛地区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主要河道河水断流,秦皇岛市面临断水危机。市政府决定,从青龙河引水入洋河水库,再从洋河水库向秦皇岛市区输水,即著名的“引青入洋济秦”工程。从此,洋河水库成为秦皇岛市区的“大水缸”之一。

     由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等灾害的影响,洋河水库长期带病运转,到1983年“海滦河流域规划”把洋河水库列为大病险库之一,一直运行至1998年。1998年12月25日,洋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2001年6月30日全部竣工,防洪标准从300年一遇提升到2000年一遇。

洋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王学方摄

洋河水库大坝北侧

洋河水库大坝南侧

洋河水库大坝简介

洋河水库全景     王学方摄         《回眸洋河》画册

      如今,洋河水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拦洪避害,构筑一道安全防洪墙。洋河水库的修建保护了洋河下游村庄、工厂、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交通干线。据专家介绍,如果洋河洪峰超过800立方米每秒,下游的102国道、205国道、京哈高速、沿海高速和输油管道将遭受严重损坏。如果洋河洪峰超过1350立方米每秒,京山、京秦铁路的洼地路基和部分桥梁将被冲毁,运输被迫中断。如果洋河洪峰超过2500立方米每秒,避暑胜地“夏都”北戴河部分地区、南戴河地区、抚宁城区以及下游工厂企业、村庄学校等和50多万亩农田就会被洪水淹没。

西河南地区水稻种植           王学方摄           

      第二、调剂余缺,供应秦皇岛市区生活用水及工农业、旅游业用水。1966年在洋河水库下游兴建6条万亩干渠,灌溉能力达到25万亩,在下庄、留守营、西河南、卢王庄、牛头崖等地区扩大水稻、小麦、蔬菜等种植,将原来的盐碱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粮食亩产从原来的150斤提高到1200斤。1974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53万亩,亩产817斤。198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8.21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的37.8%;亩产达到1111斤。“留守营稻米”在京津地区享有盛誉。抚宁人民的膳食结构得到极大的改善,主食由原来的玉米、高粱为主改为大米、白面为主。引青济秦工程竣工后,缓解了城市的“饥渴”状态,年向秦皇岛市区供水6000万立方米。

洋河水库周边湿地百鸟翔集   王学方摄

      第三、培植生态,洋河水库周边地区沼泽地成为鸟类的乐园。水库沼泽湿地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四周山林密布,尤其是天马山周边地区绿树遮天蔽日,使鸟类有了栖息地。天鹅、丹顶鹤、灰鹤、东方白鹭等100多种、数万只鸟类在此停留,休息,觅食,嬉水,最长的在此停留一个多月,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大批观鸟者前来考察拍摄。

景区内天马战青虎的雕塑

       为了确保洋河水库的顺利建设,抚宁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将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台头营古城北迁,原古城遗址淹没于库区之中。

台头营,一作抬头营,解放后简称“台营”,始建于西汉时期。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北巡碣石地区,路过此地,抬头向南一看,说:“可建营。”于是这里建营扎寨,名曰抬头营。明代为防御北元蒙古部族入犯,这里驻扎大批军队。据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台头营,永乐七年置,洪钟重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二十年六月丙戌朔是月,皇太子令置抚宁卫驸马寨、台头营堡土城二及箭杆岭、界岭、干涧口、青山关隘四,各令官兵戍守。隆庆元年九月,蒙古可汗图们汗毁长城,从罗汉洞入境,抢劫抬头营,屠杀抚宁、卢龙、昌黎等县一万二千人,朝野震惊。为防御北方蒙古部落袭扰,朝廷将抗倭名将、福建总兵戚继光北调,任神机营副将,又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保定、永平、山海等处练兵事务。隆庆三年,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后,分燕河路之兵,增设台头路(驻台头营城),派参将戍守。万历二十四年,蓟镇东路协守副总兵由迁安县建昌营移驻抚宁县台头营城。万历年间,台头营城大规模扩建。清顺治六年(1649年)裁副将,改设都司。康熙间又改设把总。民国时期建为台头营镇。

      清代和民国时期,台头营城规模宏大,是抚宁县城的四倍。为了便于通行,台头营城设立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和北门,故台头营又有“五门城”的称呼。万历年间,台头营城周长四里,城墙高两丈。驻扎3000多士兵。1850年到1930年间是台头营镇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台头营城有烧锅、当铺、香坊、铸造业、杂货业、药店、粮店、钱庄、刻字、糕点、金银首饰、修表业等22种行业、店铺200余家。市面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贸易兴隆,是京东地区最为重要的商贸中转中心,号称“京东第一镇”,有“拉不败的干沟,填不满的台头营”之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地区,特别是1933年4月13日日军侵占台头营地区,将长城以外地区划属伪满洲国,商人往来不便,经济大为萧条。1946年台头营城共有2万余人。

      为了修建洋河水库,1960--1962年间,对台头营城及周边14个村进行了搬迁,迁移人口14456人,库区淹没耕地2.8万亩。

      洋河水库是在“大跃进”年代和“三年困难”时期修建的,当时经济建设滞后,群众生活困难,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全是靠人力修建的,那时候建设者们不怕苦、不怕累,抛家舍业,奋战在工地上,而且每天还吃不饱肚子,完成这样的一个巨大工程确实令人钦佩。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了,洋河水库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者们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台营人民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视频资料:《回眸洋河》      摄制者:王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