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三伐——偏安王朝的奋起

 昵称535749 2019-08-07

500

      因为《全面战争:三国》要出“八王之乱”的DLC,一时兴起写了点关于晋朝的历史,顺带手黑了它一把,认为晋朝是中国史上最废的朝代。后来想想似乎黑得有点过份,好歹东晋还有个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能拿来显摆一下。只能说,在所有大一统王朝中,晋朝排倒数第一是当之无愧。

      假如以小朝廷来论,晋朝也并非无所作为,至少在东晋建政的一百多年里能保境安民,使汉族文明在江南地区得以续存、经济得以发展。在战争方面,除了反击侵略的淝水大捷外,东晋还组织过三次规模较大的北伐,虽然没能北定中原,但也收复了北方部分土地,比起颗粒无收还要倒赔钱的南宋却又高出了几段,而且与南宋的三次北伐相比也有些近似的地方,以下在介绍时会顺便作个对比。

500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执意北伐一事感到很费解,明明蜀汉的实力是三国中最弱,却偏要北伐最强的魏国,这不摆明是作死吗?他在《出师表》(后)中写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认为本国所继承的是汉朝正统,理应为中原之主,而不是龟缩在益州一隅,假若承认现状、偏安苟且,那么蜀汉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故此必须北伐篡夺汉朝江山的魏国。

      同样的,当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南渡,于建康(南京)重建晋朝后,一直都有人提出北伐,尽管主张的人怀有不同的政治目的,但表面理由和蜀汉都是一致的,认为晋是继承汉、魏的正统,是中原真正的主人,因此不应该偏安江南,理应驱逐北虏、恢复故土。

500

祖逖北伐(比较对象:南宋初年北伐)

      祖逖年轻时性格豁荡、任侠好义,先在齐王司马冏和长沙王司马乂手下当官,后担任“皇太弟”司马炽(晋怀帝)的从事中郎。公元311年,匈奴人攻陷洛阳,祖逖率领族人南下,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

      公元318年,东晋建立后,一心要匡扶晋室的祖逖上书晋元帝,力请北伐。但晋元帝此时只希望巩固江南政权,并没有北伐的打算,但耐不住祖逖的慷慨陈辞,于是给了他豫州刺史、奋威将军的衔头和聊胜于无的战略物资,祖逖并不因此而气馁,除了动员当初跟他南下的旧部外还大力招募义士,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部队渡江北上。

500

      船队行至途中,祖逖以桨击水,大呼:“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众人听罢无不感慨。祖逖渡江后又招募了两千多人,数次击败后赵主石勒,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同时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当地百姓支持,使得根据地一度与后赵相持,石勒甚至还主动与祖逖示好,数年间不敢对祖逖发动进攻。

500

      公元321年,在根据地稳固下来后,积蓄好力量的祖逖秣马厉兵,准备大举讨伐后赵。然而担心祖逖势力日益强大的晋元帝却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接管祖逖的军队。祖逖认为戴渊不懂军事,无法对付狡诈善战的石勒,同时明白晋元帝派此人来的意图是要监视和制衡自己,于是激愤成疾,不久病死于雍丘,享年56岁,之后朝廷追封祖逖为车骑将军。

      公元322年,东晋权臣王敦发动叛乱,晋元帝急召戴渊回防建康,石勒乘机发动进攻,镇守根据地的晋军无力反抗,结果祖逖收复的失地全数被后赵重新占领。

      东晋的祖逖和南宋的岳飞、韩世忠等人都是偏安王朝草创时组织北伐,那会北方刚刚落入胡人之手,人心依然怀念故朝,因此他们在收复失地后都能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可以说这是偏安王朝北伐的最佳时机。然而他们都遇上同一个问题,就是最高统治者并没有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甚至还担心前线诸将功高盖主而施以制肘,最终令北伐功败垂成。

500

桓温北伐(比较对象:韩侂胄北伐)

      桓温18岁那年就因只身击杀三名杀父仇人而名震朝野,后来得到晋成帝的赏识,将姐姐司马兴男(南康公主)许配给桓温。桓温荣升附马爷后一路仕途畅顺,33岁便官封安西将军,都督荆、梁等六州诸军事。

      公元346年,桓温见割据益州的成汉国势渐弱,决心为朝廷收复益州,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桓温,认为蜀地险要偏远,且桓温手下兵微将寡,料难取胜。然而桓温命全军只带三天的粮食,最终以破釜沉舟的气势一举攻陷成都,成汉主李势兵败投降。

500

      桓温收复益州后声名大振,被封为临贺郡公、征西大将军。公元354年,桓温上表北伐,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进攻立国不久的前秦。刚开始时战况顺利,逼使前秦主苻健退守长安,当地怀念旧朝的民众亦纷纷向晋军送上物资以示支持。两军在对峙数月后,苻健在白鹿原一战打败桓温,晋军损兵折将且粮草不继,桓温只好退回江南。

      公元356年,桓温继续上表北伐,这次他剑指故都洛阳。自从后赵于公元351年灭亡后,中原地区长期陷入后赵残将之间的混战,此时占领洛阳的周成遭到姚襄的围攻。桓温率精兵进攻洛阳,围城的姚襄只好转而与晋军对战,最终桓温以优势的兵力打败姚襄,据守洛阳的周成向桓温投降。

      起初桓温打算让晋帝及群臣移都洛阳,但习惯了江南安逸生活的士族们根本不想回到战火纷飞的北方,于是极力反对。桓温只好在修复皇陵之后带着三千多平民南归,留毛穆之、戴施等人驻守洛阳。桓温因为重夺故都有功,获封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正式掌握朝政。

500

      公元365年,前燕主慕容儁攻破洛阳,占领了之前桓温收复的失地。桓温于是第三次上表北伐,一方面为了消除前燕的威胁,另一方面也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望,将来好篡夺帝位。桓温亲率五万大军进攻前燕,慕容儁连战连败,只好派人到前秦求援。

      前秦主苻坚派两万步骑前往援助前燕,联军开始反击。桓温于襄邑遭受联军夹攻,陷入苦战的晋军死伤达三万之多,最终桓温只得收拾残兵撤退,整个北伐以失败告终。

      东晋的桓温和南宋的韩侂胄都是著名的权臣,他们所领导的北伐最大的优势是后方无人(敢)制肘,不会出现像祖逖或岳飞遭拖后腿的情况。桓温和韩侂胄虽然都立志要恢复北方故土,但更多只是为了提升个人的威望,好获取更大的权力。

500

      桓温北伐失败后声望下跌,直到他病死前也无法实现其篡夺帝位的野心。而韩侂胄的下场更加悲惨,北伐前期在成功夺取陕西、河南等地后形势迅速逆转,金军夺回失地后一路南下,数度威胁南宋边境,最后南宋只得签订屈辱的《嘉定和议》,除了增加岁币、重定疆界外,金人还要求南宋献上韩侂胄的人头。随后韩侂胄遭史弥远暗杀,其首级作为和议的一部分被送到金国。

500

刘裕北伐(比较对象:南宋末年北伐)

      刘裕年少时家贫,曾以卖鞋为生,从军后参与镇压孙恩起义与平定桓玄叛乱,因军功获封车骑将军、中书监、太尉等职位。刘裕上位后又主动打击政敌刘毅、司马休之等人,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刘裕和桓温一样都有篡位自立的野心,为了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威望,他决定仿效桓温发动北伐。公元409年,刘裕亲率大军渡江进攻南燕,连战连捷,逼使南燕主慕容超据守广固,之后晋军大建工事来围困残余的燕军,一直到次年才攻破广固,俘杀慕容超,南燕灭亡。

      同年,后秦主姚兴封割据益州的东晋叛将谯纵为蜀王、大都督,并出兵与蜀军一起进犯荆州,为荆州刺史刘道规所挡,联军未能深入晋境。公元413年,刘裕派大将朱龄石进攻益州,蜀军一触即溃,谯纵兵败自杀,东晋重新收复益州一地。

500

      公元416年,刘裕派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兵分五路进攻后秦,项城、许昌、洛阳等地相继被晋军攻陷,后秦主姚泓只得固守关中。次年二月,晋军再度组织进攻,先后攻下潼关、武关,最终形成合围长安之势,沈田子、王镇恶两路大军击溃了秦军的主力,走投无路的姚泓只好向刘裕投降,后秦灭亡。

      在东晋历次的北伐中,刘裕北伐的成效最大,几乎收复了大半西晋时代的北方领土,但由于刘裕急于夺位称帝,当留守建康的亲信刘穆之去世后,刘裕恐防朝中有变,于是取消了进攻北凉的计划,急忙返回建康,仅留下次子刘义真和部分将领驻守长安。

500

      在刘裕回建康第二年,留守长安的诸将爆发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进攻关中,晋军无法抵挡,连派去救援的朱龄石部也被夏军消灭,导致刘裕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无力再组织北伐。结果相当于把原后秦在关中的领土拱手送给夏国(河南地区的领土后来被北魏占领),北伐的成果仅保留原南燕在山东的地盘。

      东晋能灭南燕、后秦靠的是刘裕麾下强大的北府兵,南宋灭金则主要靠蒙古这个强大的外援,然而这两个偏安王朝在余晖过后也走向了覆灭。刘裕受封为宋王后胁迫晋恭帝禅位给自己,公元420年,刘裕篡晋自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偏安103年的东晋灭亡。

      南宋在金亡之后很快就遭到蒙古的全面入侵,最终于公元1279年在崖山海战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自尽,偏安153年的南宋灭亡。

500

后记

一,东晋被刘宋取代后进入南北朝时代,宋武帝刘裕在位期间虽然曾计划再次北伐,但由于称帝第二年后身患重疾,北伐只得取消。南朝中除了齐朝外,其余三朝均有组织北伐。

二,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时的形势远比东晋恶劣,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业已统一北方的北魏,而且君主太武帝拓跋焘又是精于内治和军事的人杰,实力远比十六国时的短命王国要强大,结果宋文帝三次北伐均铩羽而归,元嘉之治所积蓄的财力消耗殆尽,国家由盛转衰,只能被动地采取守势。

三,梁武帝萧衍趁北魏国力衰退时多次组织北伐,均无功而返,主帅萧宏甚至还闹出被暴风雨吓得临阵脱逃的笑话。眼见梁军疲弱的魏军顺势一路南下到达钟离城,因过份轻敌且不通水性,结果被梁将韦叡、曹景宗率领的援军反杀,经此一役魏梁两国元气大伤,再没能力向对方发动战争。

四,陈宣帝陈顼继承了武帝陈霸先和文帝陈蒨丰厚的经济遗产后决意北伐,他采取的策略是联合强大的北周来夹击疲弱的北齐。公元573年,陈宣帝任命吴明彻为征讨大都督,率步骑十万讨伐北齐。由于此时北齐陷入内乱,无暇顾及陈军的进攻,结果淮河、泗水一带的地区均落入陈朝手中。

五,公元577年,周陈两国同时向北齐发动进攻,齐军屡战屡败,后主高纬被北周俘虏,北齐宣告灭亡。次年,北周撕毁与陈朝的友好条约,在吕梁与陈军展开激战,最终陈军战败,主帅吴明彻也被周将王轨俘虏,淮泗一带的地盘尽数被北周吞并,周陈两国形成隔江(长江)而治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