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唐太宗?日本专家:后者在各方面都不及前者

 云锦居士 2019-08-07

导读

只要提起隋炀帝杨广,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暴君”,而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我们的第一印象则是“明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暴君”典范隋炀帝和“明君”典范唐太宗的形象已经定型,然而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影响力早已波及亚洲,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对中国历史向来比较关心,那么,日本史学家又是怎样看待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呢?

唐太宗的综合能力不及隋炀帝

唐太宗与隋炀帝都是次子,而且两人都有并不光彩的过去:即都是通过杀死兄长才得以掌权。另一方面,从作为皇帝的资质来看,冷静地比较两者,就会发现无论在把握未来的构想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还是在学问以及文学素养等方面,隋炀帝都要高出一筹;作为一位统治者来说,唐太宗并没有在任何方面超过隋炀帝。唐太宗也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另辟蹊径的话,自己只能步隋炀帝之后尘。所以唐太宗遂把隋炀帝塑造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和反面典型,并通过重视臣子的谏言这一策略,竭力在各方面与隋炀帝进行对比,千方百计地打造自己的明君形象,借以洗刷因玄武门之变而带来的阴影。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唐太宗?日本专家:后者在各方面都不及前者

隋炀帝的影视剧形象

唐太宗非常在意人们如何评价自己的政绩。侍从君主左右的起居舍人和起居郎负责记录君主的公开言论以及行动,并且以《起居注》之名将记录传诸后世。按照当时的规定,《起居注》是不能让君主本人看的,而唐太宗却按捺不住想看《起居注》的欲望。有一次,太宗委婉地暗示了此意,结果被负责编辑《起居注》的杜正伦婉拒说:皇帝的言行都要在《起居注》里记下来,以流传后世,请皇上专心于政务。还有一次,唐太宗又要求看《起居注》,亦被负责记录的褚遂良拒绝。褚遂良说:“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尝自取而观之也!”

虽说如此,史官们是否能完全拒绝唐太宗的要求呢?《起居注》中所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由此推测,唐太宗很可能看过这些《起居注》。与此同时,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史书的编纂。贞观十年(636),命魏徵牵头负责编写记载隋朝历史的《隋书》,详细地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隋书》成书于显庆元年(656)。在这些记录(史书)中,唐太宗的意图都被鲜明地反映了出来,并因此而确立起了后世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评价基准。的确,唐太宗可以归入有能力的皇帝这一类人物,正是他促使了政治上相对稳定的贞观时期的出现。但是我以为,并不能因此就轻易地断言,唐太宗一定就像后来被人们所追捧的那样是一代明君,而隋炀帝则完全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对于这一方面的善恶判断,似乎应该更慎重一些。

贞观之治的本质:唐太宗部分恢复了隋炀帝的路线

建立起唐王朝的李渊最早打出的大政方针,乃是回归“开皇旧制”。也就是说,否定隋炀帝时期的政治,回归到之前的隋文帝时代前半期的体制之中去。其实,这一点也是隋末群雄的共同特点,几乎每股势力都鲜明地打出了这一方针。这是因为倘若不明确表示出否定隋炀帝的立场,就无法得到当时人们的理解和拥护。换言之,开皇之治成为隋以后政治的一个指标。所谓开皇之治,也就是指基于开皇律令的政治体制,其政治军事的主轴置于长安,以关中本位政策为其支柱。控制了长安的唐李渊集团,仅凭这一点就已经占据了号令天下的有利地位。于是,作为新王朝的法制体系,高祖李渊首先发布了以开皇律令为范本的武德律令。其后又屡次修订,成为唐代的第一号律令。

接着进入了太宗的统治时期。太宗命令房玄龄等人编纂新的律令格式,并于贞观十一年(637)正月完成。新律令删除了隋开皇至唐武德法令中的繁琐部分,一个成为后世模范的体制就此诞生。可是,在劳神费思精心制定的这一制度中,其实有相当的部分与隋炀帝时代的东西相重合。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唐太宗?日本专家:后者在各方面都不及前者

唐太宗的影视剧形象

这一方面的典型事例,可以在军事上支撑着国家的府兵制中看到。唐代府兵制的发端,首先可以追溯至隋初被称之为“骠骑府”的军府制度,到贞观十年,即贞观律令发布的前一年,以“折冲府”作为军府而定型。名称虽然不一样,唐的这个“折冲府”实际上完全是隋炀帝确立的“鹰扬府”制度的翻版。

在否定隋炀帝的同时,为实施新的国家体制而好不容易做出的选择,却仍然是与隋炀帝同样的路线。从这里面,我们既可以看到唐太宗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同时反过来也可以使我们意识到隋炀帝的巨大存在。虽说如此,在唐太宗的政策中,当然也有与隋炀帝完全不同之处,这就是如何对待关中本位政策的问题。太宗在征战过程中,与东方(山东)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洛阳也成为其根据地,所以他也曾考虑过以洛阳为根基而君临全国。可是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以后,唐太宗则又开始重用起关陇系统的人才,疏远山东系统的贵族;同时又把由军府组成的军事力量也都集中于关中地区,转而开始实行并坚持关中本位政策。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他冷静地分析了隋炀帝因脱离关中而陷入困境的缘故。

如何评价隋炀帝和唐太宗?日本专家:后者在各方面都不及前者

漫画版《步辇图》

唐太宗的治世总共二十三年时间。其中,在前半段的约十年间,谏言政治充分发挥了作用,太宗虚心纳谏,政界充满了清新的政治空气;可是在进入后半段以后,逐渐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魏徵察觉到了这些迹象,曾向太宗提出了“陛下近来使役民众过度”等十条谏言,企图阻止这种情况继续发展。然而,等贞观十七年(643)年初魏徵死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制止唐太宗的行动了。其结果,在围绕继承人问题以及出兵高句丽的问题上,唐太宗均未能作出冷静的判断,成为他晚年的一个污点。

唐太宗统治时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宣告终结。这时的唐朝在经济力量方面还很弱,与隋代的最盛时期相比有很大差距,此外,当时在政治领域里也还存在着很多悬而未决的课题。因此我以为,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的形象,与当时的现实未必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