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长安十二时辰》还要恶心?杀帅换将,聚焦安史之乱种种乱象

 cat1208 2019-08-07

简介:公元756年六月的某天,即将决定唐帝国命运的历史时刻,就发生在潼关这座古老的关塞。封常清、高仙芝两位统帅的冤死,预示着大唐命运的转折。

潼关,驻扎有唐帝国此时能聚拢起的最大兵力,包括帝国河西、陇右两个军区以及归属大唐帝国的十三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军队,兵员合计达二十一万八千人。统领这支军队的,则是唐帝国两名异姓王之一的西平郡王哥舒翰。

潼关今景,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哥舒翰,曾经拥有赫赫威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曾以诗记录他的战功: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另一伟大诗人高适甚至就曾在他手下一起参加了为唐帝国开疆拓土的战斗,留下“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的诗句作为其功绩的永恒见证。

哥舒翰,图片来源网络。

临洮哥舒翰纪功碑,图片来源网络。

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此刻的他,因为中风近乎瘫痪,已经在家休养多时,无论如何,此时的他并不适合配挂帅印领兵出征。

但是,大唐的皇帝却连下几道命令,硬要他担负重任,不得已,哥舒翰只好带病上阵。

一名因中风近乎残废在家的军人,被匆匆强行启用为唐帝国中央大军的实际统帅,这本身似乎就预示着某种不祥的信号!

此时,距离唐帝国遭遇安禄山叛乱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天。在这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内,大唐帝国潼关以外的山东大地,几乎有半数区域已经失陷,对帝国最具政治象征意义的三座都城中的两座——“北京”太原和“东京”洛阳,已先后落入叛军手中。

安禄山,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安史之乱示意图,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叛军的前锋,甚至已经打到潼关关门之外,只是暂时受阻于这座要塞的天然险要地形,望关兴叹而不得。

幸好,还有一道潼关天险可守卫帝国的心脏长安城,因而,此时唐帝国所能集到的大军,无不被全部投入潼关驻守,而且,这支军队还需要一名合适的统帅人选。

在大唐天子的眼中,天下可敌安禄山、可担任潼关大军统帅者,除哥舒翰之外,别无他人!因为另两名合适的人选已经被唐玄宗亲口下令,斩首于潼关之前,他们分别是封常清与高仙芝——这可是两个昔曾威震唐之西陲边境的名字。而其他的人选,如郭子仪、李光弼们,尽管日后他们的名气将会大到超过帝王本身,但此时尚属后辈,在皇帝的眼中,还未轮得到他们来临危受命、挑起支撑帝国脊梁的重任。

已是等同半残疾人的哥舒翰,就这样,成为帝国平叛大军统帅的唯一人选!

哥舒翰的前任封常清与高仙芝之所以被斩,原因是他们在同安禄山叛军的作战中,屡吃败仗。叛乱刚起,一直身穿铁衣镇守西陲的封常清恰好赶回长安汇报工作,自然而然地成为第一个带兵平叛的人选。封常清受命出征,领兵六万迎战汹涌而下的叛军,一战败于虎牢关,再战败于虎牢关以西的葵园,三战再败于东都洛阳城的上东门;将大军撤回洛阳城内后,封常清于都亭驿再战,再败,复战于宣仁门,还是一败涂地,败到最后,封常清只得放弃洛阳城,拆开一堵城墙,向西溃围而去。

虎牢关遗址,图片来源网络。

高仙芝作为唐帝国第二支东征军队的实际统帅,继封常清之后,被派上战场,但征途仅仅走到一半,就遇到连吃败仗撤退下来的封常清。曾经当过高仙芝副手的封常清同这位昔日的老上级紧急磋商之后,认为叛军势头极猛,兵员素质极高,同他们硬碰硬地交手断然无法取胜,对政府军而言,唯有固守才是最佳的选择。

影视剧中的高仙芝形象,图片来源网络。

同样身经百战的高仙芝赞同,于是两人合兵一处,一起向西撤退到潼关,他们打算凭借此处的天然险要,暂时阻止住叛军的凌厉攻势,待唐中央政府缓过劲来后再适时发动反击。

平心而论,吃败仗跟他们的指挥能力似乎不能挂上关系,对手安禄山手中握有的是十五万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而封常清指挥的却是六万临时从街头招募过来的杂牌部队,他们平常只会“马上抱鸡三市斗”、“兰蕙相随喧妓女”,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但上了战场后却连弓箭都无法拉开。封常清率领这种乌合之众一战而败,却没有因此全军溃散,还能够连续组织起多次阻击,这本身足以证明其指挥能力不凡。

他提出的暂时不战先守再攻的策略后来被证明也是正确的。高仙芝亦是百战之余的名将,他所统领的军队虽然还包括有皇家护卫队,但那些尊贵的军人跟封常清所统军队都是一路货色,早在太平日子中习惯了“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的腐败生活,根本无法同叛军正面交战,因此统兵经验丰富的高仙芝自然也同意封常清的这种做法。

但是,躲在深宫之中的皇帝大人却完全不予认同,他既看不到帝国内部经过上百年和平安定的生活早已不知道战争为何物的事实,亦看不到叛军所过之处唐军打开武库却只找到腐朽无法使用的兵器这样的笑话。他只看到两位败军之将一逃再逃,不但在短短三十几天时间内令东都洛阳城失守,更是凭空放弃了从洛阳到潼关之间几百里地的事实。更让他感到愤怒的是,据军中担任监军一职的宦官边令诚回报,战事之所以如此糟糕,完全是两人指挥失误的缘故,他们既指挥无能又故意夸大叛军的实力以掩盖自己的过失,高仙芝甚至还克扣军粮和皇帝下发给军士们的赏赐物。

总之,是两位主将的指挥无能和军纪败坏导致大军出战的失利。皇帝闻言,怒火冲天,不顾临阵斩帅的大忌,下令将两位主将就地处斩。

两位身经百战的大将,最后只落得命丧自己人之手的下场!

封常清临死仍不忘为帝国贡献忠言,希望皇帝打消用不了几天就能平定叛乱的天真想法:“臣死之后,希望陛下不要轻视安禄山这个叛贼,千万千万不要忘记。”

影视剧中封常清形象,图片来源网络。

高仙芝临死前悲愤道:“我遇到叛军未作抵抗而退,死罪固然无话可说的。但如今皇天在上、厚土在下,说我克扣军粮和赏赐物,则是彻底的污蔑!”

军士为其喊冤的声音,震彻潼关四周的大地!

那唰唰落地的两颗人头,是唐帝国为自身掘墓挖起的两锨黄土。

将军百战身名裂!封常清、高仙芝,两人昔日曾是何等地震慑过唐帝国的西域边陲,同时代的诗人李白、杜甫、岑参等,都在自己的诗句中留下两人征战的身影。

岑参著名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描述,正是封常清统领千军万马出征的情景再现。《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则如诗史一般,真实记录下了封常清大破播仙的过程: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播仙镇今为新疆且末县,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而高仙芝活抓小勃律国王的一战,因为要穿行在最险恶的冰川峭壁以及克服超远距离补给的困难,后世的西域探险家斯坦因在实地考察过当年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后,由衷地感叹:“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由此,高仙芝赢得了一个“亚洲山地战之王”的称号。

小勃律之战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胡人镇墓兽,图片来源网络。


▲胡旋舞石刻墓门,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上述的功业,而今已经化作潼关地面上的两滩污血!

封常清、高仙芝,两人无法瞑目的双眼,一定仍为帝国紧紧盯守着东边的方向,他们那心系帝国命运的忠魂,一定依旧心有不甘地徘徊在潼关的上空,为大唐帝国镇守这道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塞——

之前,封常清、高仙芝的大军刚刚撤回关内,紧闭关门,在背后一直紧追不舍的叛军前锋已经尾随而至,倘若此时叛军趁着政府军惊魂未定,一鼓作气发动强攻的话,直接就将潼关攻下也未可预料。那个时候局势对唐帝国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因为叛军在各地的攻势正是最如火如荼的鼎盛时期,而唐帝国所作的一切应对措施都还未到位,各地救援的军队都还在途中赶路,倘若潼关失守,叛军立刻可沿着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直杀帝国的心脏长安,如公元1127年的女真人攻破北宋汴梁城一般攻破帝国之都,那么强盛无比的唐帝国将如北宋一般突然亡国,靖康之耻的悲剧很可能将提前几百年上演。

万幸的是,叛军总头目安禄山目光短浅,他在占据了洛阳城后便滞留了下来,忙于登基称帝的筹划以便过把坐龙椅之瘾,没有继续加强后继部队的增援,因此,叛军原本凌厉无比的攻势就此在潼关面前衰缓下来。

乱作一团的唐帝国因此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潼关就这样见证了第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

潼关,图片来源网络。

潼关境内的黄河,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