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图上的安史之乱

 诚劳恒 2016-03-14

一、唐太宗初期的形势图

地图上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则是因为大唐帝国过度实行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制度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下面,就让我们盘点、回顾一下安史之乱爆发的全过程。

二、唐高宗时期的形势图

地图上的安史之乱

频繁的战争是节度使制度产生的根源。唐初,大唐帝国采用府兵制和行军总管制度。府兵制即士兵自备武器和装备参与战争,行军总管制则是临时向军队派遣将领、战争结束后自行解散的制度。唐太宗时期和唐高宗初期,因为战事不算太频繁,以及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没有被破坏,所以,这两项制度一直能实行下去。等唐高宗后期,因为战事频繁,府兵制开始瓦解,节度使制度开始有了产生的基础。

三、唐玄宗时期的形势图

地图上的安史之乱

武则天时期一连串的惨败是节度使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完全掌权。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大量贵族起兵反抗。为了消除反抗,武则天对军队进行了大清洗,不仅把宿将全部清洗了,还把大量只有忠心却没有能力的亲信提拔上去。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一降再降,对外战争也一败再败。等唐中宗、唐睿宗复位后,大唐帝国的边防形势已经险恶到了极点。唐中宗、唐睿宗被迫开始实行节度使制度,让他们集权以应对外患。

四、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地图上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的好大喜功和杨国忠的小肚鸡肠,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唐中宗、唐睿宗时期,虽然开始实行节度使制度,但是,对于节度使制度的弊端是非常清晰的,所以,节度使制度并没有对中央构成威胁。等到了唐玄宗时期,因为唐玄宗好大喜功、对外无休止开战,使得节度使开始做大。唐玄宗更是宠信安禄山,让他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二十万精兵,对中央构成严重威胁。宰相杨国忠害怕安禄山威胁自己的地位,强烈排挤安禄山,最终促成了安禄山造反。

五、安史之乱初期形势

地图上的安史之乱

潼关失守,使得整个形势彻底恶化、不可逆转。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因为内陆承平已久,所以,叛军望风披靡,占据大片州郡,甚至攻下了东都洛阳。唐玄宗派老将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认清了形势,坚决死守,不与叛军交战。此时,颜真卿兄弟在常山举兵反抗叛军,河北诸郡县纷纷响应,叛军有后路断绝的危险。就在这大好形势下,唐玄宗听信谗言,强迫哥舒翰进攻。结果,哥舒翰惨败,潼关失守,进而长安也失守,形势开始极度恶化。

六、张巡镇守睢阳

地图上的安史之乱

江淮之地的财赋,是大唐帝国能够稳住阵脚并最终平定叛乱的基础。长安失守后,太子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立刻抽调大量边军来平叛。其中,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郭子仪不仅收复了河东的失地,解决了叛军对北都太原的威胁,还稳定了河东的局势,甚至威胁了叛军老巢。此外,张巡在睢阳死守数月,死死挡住了叛军的脚步,屏蔽了江淮财赋之地。使得江淮之地的财赋源源不断的输入关中,帮助大唐帝国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去平定叛乱。

七、平叛在猜忌和内乱中继续进行

地图上的安史之乱

唐肃宗对将领的猜忌和宦官的胡乱指挥,使得平叛异常艰难。虽然郭子仪等将领稳定了形势,并准备彻底剿灭叛军。但是,安禄山的教训,使得唐肃宗不仅不再信任任何将领,反而对立下功劳的将领猜忌异常。唐肃宗不仅派出宦官来监军,还任由宦官胡乱指挥。宦官胡乱指挥,不仅使得大好局面丧失,还使得唐军损失大量的百战精兵。值得庆幸的是,叛军也爆发了内乱,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杀史思明。这使得唐军能稳住阵脚,逐步反攻并取得优势。

八、藩镇林立的大唐帝国

地图上的安史之乱

因为唐代宗厌倦战争、选择妥协,使得平叛不彻底。叛军的内乱,加上郭子仪等将领的苦心维持,使得朝廷对叛军逐渐取得了优势。当朝廷取得优势后,叛军主要将领杀掉史朝义来请降。唐肃宗之子唐代宗对长达八年的叛乱感动厌倦。于是,以承认叛军余部实际割据为代价,结束了长达八年战争。唐代宗妥协后,藩镇割据正式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不仅没有被彻底消灭,反而愈演愈烈。而大唐帝国最终也因为藩镇割据而败亡、覆灭。

更多历史地图文章,请订阅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