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海边长大的孩子,心,都向往着浩瀚的大海。住在海滨小城的乳山人,听惯了大海的涛声,看惯了渔家的生活,对于讨海生涯有着浓厚的情结。于是这里的人们建起了牡蛎文化博物馆,即了却了渔民的乡愁,也让外地的游客对乳山独有的牡蛎文化有所了解。  母爱圣地,美好乳山,这里是中国母爱之乡、长寿之乡、牡蛎之乡,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山东乳山牡蛎欢乐城西区,占地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 在这片浸润着海洋文化、海防文化、红色文化、母爱文化、养生文化的土地上,地域文明硕果累累。依托乳山的文化积淀,德泰银海商贸城筹建了这个牡蛎文化博物馆,多方筹集资金募集老物件,博物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逐渐丰富起来,竭尽全力再现那段即将被湮没的渔业史。 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历时两年收集及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目前仍在建设升级中,博物馆分为乳山牡蛎文化、古城卫所、渔家民俗三个展馆。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壁画,远眺大乳山、一艘老渔船,再现了大乳山下勤劳的渔民牧海的劳作场景。

乳山牡蛎和大乳山的美丽传说息息相关,乳山因境内有大乳山而得名,传说大乳山是三圣母为保护百姓大战海妖后化身而成,三圣母并将乳汁洒向大海化成牡蛎,养育着被海妖夺去父母的孩子们,母爱圣地的美名也由此而来。牡蛎的“牡”原为母亲的“母”,即母亲的乳汁沥向大海,后期演变成现在所写的牡蛎。 图说牡蛎 
乳山是 “中国牡蛎之乡”,您现在位于的海阳所镇也是“牡蛎小镇”,乳山牡蛎欢乐城项目作为牡蛎小镇的核心功能区,在牡蛎文化、交易、净化、研发、电商等各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乳山牡蛎在乳山当地叫“海蛎子”,被誉为“海洋母乳”,也是我们乳山三宝之一。乳山牡蛎得益于北纬37°独特的海域条件和气候环境,乳山牡蛎完全靠滤食微藻等天然饵料生长,原生态的野生生长环境,各种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标准,属于世界顶级牡蛎产区。 乳山境内的两大入海河流无任何工农业污染,为海域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盐,造就了乳山牡蛎个体肥大、肉味鲜美等独一无二的优良品质。2008年,"乳山牡蛎"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展厅通过图文并茂的刊板详细介绍了乳山牡蛎,大屏幕同时可观看乳山牡蛎宣传视频。 展厅通过实景再造乳山养殖牡蛎的历史,展示了养殖方法发展演变,养殖工具的进化。场景展示的是乳山牡蛎养殖发展史。最初人们用工具直接在沿海的礁石上采集牡蛎。到80年代前,乳山开始在潮间带的滩涂上进行牡蛎养殖,养殖历史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滚滩蛎,是把从礁石上采集的牡蛎苗播撒在海滩上育成,以砂泥滩为宜。第二阶段是造礁蛎,是在原本没有石头的海滩上,搬来石块堆放进行人工造礁,牡蛎卵自行附着在石头上成长。
一件件养殖工具,一幅幅作业的图片,生动形象地记录着牡蛎养殖的奋斗史,诉说着一个个渔民养殖牡蛎的艰辛往事。养殖的第三阶段是立柱蛎,是将石条、水泥条、圆木棒、竹竿等材料以埋插方法竖立在海滩上,牡蛎卵自行附着在立柱上成长。  第四阶段是栅架蛎,在两根立柱的上端绑道横梁,梁上悬挂着养殖绳,绳子串连着扇贝壳,贝壳上附着牡蛎苗。 到90年代后,滩涂牡蛎养殖退出历史舞台,浅海筏式养殖兴起。在海面上用浮子和绳索连结成浮筏,用打桩固定在海底的缆绳牵住浮筏,网笼系在浮筏上,牡蛎在笼里成长。
 近几年,乳山市政府也在推动海洋牧场牡蛎养殖模式。在沿海4海里以外海区架设牧场,养殖笼使用单体养殖量更大的聚乙烯笼代替普通网笼,钢丝绳替代尼龙绳,台筏使用7吨水泥砣作为固定物,可防止台风侵袭,使用速度较快的玻璃钢生产船作业。现在乳山牡蛎浅海养殖总面积达8万多亩,年产量达30万吨。 您所看到的这种陶罐是六七十年代使用陶土做的浮子,陶土浮漂淘汰后又出现了玻璃浮漂,现在又出现轻便的塑料浮漂。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随着养殖材料的更新,养殖技艺的提高,技术的改进,一些传统的方法及工具正在逐渐的消亡,再不抢救保存,这段历史就会留白,后来人凭想象是无法还原渔民奋斗的历史,无法再现先辈们艰辛的生活。
是啊,留下记忆,留下乡愁,既教育后人,又了却老渔民的心愿。  保存完好的乳山近海捕鱼的老帆船。您所看到的这艘船是目前咱们乳山保存最完整的一艘帆船,船上的帆和舵据今有67年的历史。 馆内还展示有乳山近海的海洋生物标本、牡蛎化石及世界各国的牡蛎。

 万年的牡蛎化石,是2018年在乳山市乳山寨村挖井时出土的。

古城卫所展馆 乳山位于胶东半岛东南端,南濒黄海,是早期倭寇入侵的主要目标之一。为防倭寇海上入侵,明朝时期在此设立海阳守御千户所,隶属大嵩卫,时屯兵一千余人,先后有24姓军户落籍。清初期,撤销守御千户所后,海阳所作为地名取代了原名沙沟寨。现海阳所村的居民,大多是在此定居的军户后裔。古城卫所的遗址就位于牡蛎欢乐城北边的海阳所村。
在海阳所及周围挖掘保护的一些古碑 


古城卫所的沙盘,从地势上看,海阳所面临大海,可南防海上入侵,东西可协同沿岸各守御点,北靠大陆有坚强后盾,由此成为境内海防体系中的核心堡垒。当时的海阳所城墙周长三里,面积约14万平米。城墙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特制的大青砖砌筑。设有备倭战船10艘,战马10匹,周边海岸设有炮台一座,烽火台数座。 
渔家民俗文化展厅 
海阳所古集市场景复原 



 我国著名作曲家吕远先生的旧居,吕远先生原籍山东乳山吕家庄村,曾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等职。 50多年的专业创作生涯中,吕远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1000多首歌曲,约100部歌舞剧和影视片音乐。有《牡丹之歌》、《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克拉玛依之歌》等倍受欢迎的抒情歌曲和歌剧等。吕远先生小时候曾在这个屋子里生活过,因年久失修,房屋由吕家庄村原址迁移到博物馆内保存。









其他展区展示了古代的渔具、农具和生活起居用品。时光流逝,历史的印迹默默地显现在这些宝贵的藏品之上,成为我们与遥远的祖先进行心灵沟通的唯一渠道。留下记忆,留下乡愁,记录历史,教育后人,这不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吗?  琳琅满目的展品时间跨度近几百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乳山乃至胶东地区民俗文化的代表性遗存。 走近其中,将记忆锁定在那遥远的年代,每一位参观者心中都会溢满浓浓的乡土情怀。
 风匣与普通炉灶搭配,既可省柴,又可增强火力,提高效率。
碾 盘

汲取井水的辘轳  

 这些老物件,即便上年纪的人也许仅停留在记忆中,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根本没有概念,现实生活中更是想见而见不到,在这里竟然全都能找到!


纺车

织布机 
馆中大型影音室

牡蛎文化博物馆外现代化的净化中心

乳山牡蛎文化园
 乳山牡蛎、百蛎挑一,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依托乳山牡蛎地标性品牌,结合胶东地域特色全面诠释了乳山“牡蛎之乡”、海阳所“牡蛎小镇”的丰富内涵和民俗文化。
 品乳山牡蛎、赏乡土民俗,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以文化为基础,详细介绍乳山牡蛎的养殖历史、以牡蛎文化与特色民俗形成文化主线,让人们体验式、综合性了解乳山。 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承载着宣传乳山牡蛎文化、乳山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的艰巨使命,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努力建设成为乳山牡蛎小镇的动能核心,乳山民俗文化的传播中心,热烈欢迎全国各地朋友参观。


地址:山东威海乳山牡蛎欢乐城西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