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嵩卫及明代海防

 碧云飘鹤 2013-05-15
大嵩卫及明代海防
发布时间:2012-08-29作者:张春明

      在我国古代海防建设中,明代海防是中国真正形成完整海防建设体系的时期,在这个体系中,山东半岛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大嵩卫作为山东半岛一处非常重要的海防设施,在其中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山东半岛在明代海防中的重要地位

       明朝建立之初,东南海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多事之秋,倭寇对东南沿海频频进行骚扰,山东半岛受害尤为严重,这主要是其所处地理位置,尤其是对外关系中的位置所决定。山东半岛三面环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遥望。自古以来,日本至中国的主要路线一般都是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先抵达辽东半岛,再横渡渤海湾,在山东半岛的登州、莱州一带登陆,登莱之地成为日本至中国的一处主要落脚点。正因为如此,明初倭寇频频侵扰中国沿海,使登莱之地成为倭寇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洪武二年正月(1369年),“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洪武七年七月(1374年),“倭寇登莱”。洪武三十一年二月(1398年),“倭夷寇山东宁海州,由白沙海口登岸,劫掠居人,杀镇抚卢智,宁海卫指挥陶铎及其弟钺出兵击之,斩首三十余级,贼败去。”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说:“宋以前日本入贡,自新罗以趋山东,今若入寇,必由此路。”登州一带自然成为倭寇侵扰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因此,“山东海防,惟古登莱二郡”。

       其次,永乐以后明定都北京,登州处于京师东部,与天津共同成为拱卫京城的重要海上门户,为京城外围的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形势险要。正因为登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五月,朱元璋即下令改登州为府,置蓬莱县。朱元璋认为:“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遂“割莱州府、文登、招远、莱阳三县益登州为府,置所属蓬莱县。以青州府之昌邑、即墨、高密三县补莱州府。”

       最后,山东半岛在海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登州府自宋以来即为北方重要军事要地,北宋开国后,登州一带成为边境。据《登州府志》卷二(山川)记载,庆历二年(1042年)在登州画河入海处小海设置刀鱼巡检,驻水兵三百,戍守沙门岛(今庙岛)以防契丹南侵。宋高宗南渡后,登州为金国的宋降将刘豫政权管辖,当时任观文殿学士的胡松年曾向高宗进策曰:“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至明代时期,鉴于登州和莱州所处的战略地位,以及有明一代的内外军事形势,山东半岛随即在明代建立的海防建设体系中,成为极其重要一环。

       二、大嵩卫的设立及军事设施

       为进一步加强沿海的防倭力量,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东部沿海,征集民众,组建捕倭屯田军,并择要地拟设卫所。五月,其部下参将罗允成率侍卫夜宿“石人泊”,察勘地形,认为在黄海之滨、嵩山之阳的今海阳凤城地势险要,又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于是据《海阳县旧志》记载:“同年五月,魏国公徐耀祖和都督朱复奉命设立大嵩卫和威海卫,又增设若干守卫所。并垛集沿海四万壮丁补充卫(所),成立捕倭屯四兵,并建立若干兵寨和烟墩。”另据《凤城志》记载:“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建大嵩卫,在梅花岭筑烽火台及守墩军营房。”大嵩卫由首任指挥使邓清负责筑城。同年,在海阳所半岛与大陆接壤处设海阳守御千户所(今乳山海阳所)。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十月,又在大嵩卫西大山东北麓设置大山寨备御千户所,两所皆隶属于大嵩卫。

       据《海阳县志》记载,大嵩卫设置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17员,指挥镇抚武略将军一员,千户10员,百户20员,并设立大嵩卫中所、大嵩卫后所,都由千户充任。同时,设京操军1491人,城守军358人,人屯军428人,捕倭军246人。另据《海阳县旧志》载:“大嵩卫城系砖城,明洪武三十一年指挥使邓清所筑,领中、前、后三千户所,周八里,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五尺,池(护城河)阔八尺,深一丈,四门东曰永安,西曰宁德,南曰迎恩,北曰翊清,并楼铺二十八座。”从以上记载可知,当时大嵩卫无论从将领配置及城池规格看,规模都是比较高的。胶东半岛与大嵩卫同年设置的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卫城都是周六里有奇,唯有大嵩卫周八里。与全国其他卫相比,大嵩卫也属于大卫,其管辖的范围东至今乳山的浪暖口,西至莱阳与即墨金口交界处,海岸线长近500公里。

       大嵩卫的军事设施以卫所为骨架,配以城堡、军寨、墩台,辅以巡检司以及在永乐和宣德年间组建的文登营,达到“设卫所巡司,以控之于陆”的目的。

       海阳守御千户所,位于海阳所半岛与大陆接壤处,古称沙沟寨。在此屯兵可南防海上入侵之敌,东西随时协同沿岸各守御点对敌作战,北靠大陆有坚强后盾,自古即为军事要塞之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海上入侵,在沙沟寨修筑土墙,设立海阳守御千户所,隶属大嵩卫。所系砖城,周三里,高二丈,阔一丈二尺,设楼铺十五,池阔一丈,深一丈。共屯兵1120人,设正千户1员,副千户2员,镇抚2员,百户10员。百户所领112人,设总旗2名,小旗10名。

       大山寨备御千户所,位于大嵩卫西大山东北麓,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十月立。也系砖城,周长四里,高一丈五尺,阔一丈五尺,门四,楼铺十五,池阔一丈,深七尺。置正副千户、镇抚6员、百户10员,领兵驻守,抵抗倭寇。

       卫所下设军寨、烟墩、炮台等军事设施。军寨是当时驻军驻地和屯粮之所,烟墩则为瞭望报警之设,每墩射守墩兵四个,发送信号,白天点烟,夜晚点火敲锣。在今海阳市内,大辛家小寨子、凤城寨前、小纪北山、大闫家北山及三驾山等地均有军寨。烟墩则到处可见,如大辛家方里及草岛嘴、小滩西山、六甲西山、石人泊梅花岭和三驾山、黄塘东山、鲁口东山、行村灵山、荆家东山、西小滩西山等处如今均保留完整。炮台五处,分布于大嵩卫、海阳守御千户所,大山寨备御千户所、行村寨及草岛嘴。此外还有独立的海防机动部队文登营以及设置于卫所之间沿海空旷地带的乳山巡检司和行村巡检司,形成卫连所,所辖寨,寨连墩。每值倭寇侵扰,一墩点火放烟,营、卫、所、寨、墩、司等立即互应,共御来犯之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防御体系,也被史学家们称之为“海上万里长城”。

       三、大嵩卫发挥的主要历史作用

      据记载,永乐六年(1408年)四月十八日,倭寇突然袭击成山卫白烽头,战火延至大嵩卫草岛嘴等处沿海数百里,大嵩卫守军与敌进行了殊死搏斗。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夏,署都指挥佥事戚继光奉命“督山东督事”,派游击黄某到大嵩卫督修海防工事,训练抗倭军。时大嵩卫掌印指挥赵贤素有御倭之志,与黄游击同心协力,督修工事,建造营寨,重修烽火台,增至藤牌、弓箭、刀枪、震远炮,并在南门外新辟演武场,训练抗倭军。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股倭寇从大嵩卫西小海口登陆,在黄游击和赵指挥的率领下,千户成交城等英勇奋战,击溃倭寇。设在烟台山的震远炮,击沉贼船一只,余敌狼狈逃窜。抗倭军民在欢庆胜利之时,给震远炮披红戴花,誉其为“大将军”。

       崇祯十年(1637年),倭寇五六十人在大嵩卫羊角泮登陆,守墩军一面速放狼烟报警,一面与敌进行殊死搏斗,危机时刻,援军赶到,合力歼灭来犯之敌。

       明代末年以后,由于倭患次第平定,卫所军基本上失去了原来的作用,主要变为驻兵的场所。清军入关后,倭寇更不敢骚扰。于是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裁大嵩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改设守备一员;裁千户、百户,改为千总、百总。”到康熙中叶,已基本无战事。雍正十三年(1735年),经过几次裁留之争后,最终裁大嵩卫而改设海阳县,结束了大嵩卫长达三百余年的抗倭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