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如何流出故宫?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8-07

1911年早已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轰然倒塌。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年仅6岁的小皇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至此,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如何流出故宫?

幼年溥仪

溥仪退位后,根据国民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紫禁城里保留了“逊清小朝廷”。这意味着虽说城外早已变了天地,但在宫内和遗老遗少的心目中,年仅6岁的溥仪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溥仪就这样当起了“关门皇帝”。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如何流出故宫?

1919年,溥仪13岁的时候,“逊清小朝廷”为溥仪请了一位老师——名叫庄士敦。庄士敦是英国人,毕业于牛津大学,他不仅学识渊博,还是个地道的“中国通”。庄士敦的到来,就像一股新鲜的空气吹进了死气沉沉的紫禁城,让溥仪欣喜不已。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如何流出故宫?

庄士敦与溥仪

在“洋老师”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幻想。渐渐地,三岁入宫后就没有离开过紫禁城的溥仪,萌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去庄士敦口中的“先进西方世界”去寻找自由。

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想出国留学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16岁时,溥仪在“逊清小朝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朕想出国去看看!溥仪的话音刚落,遗老遗少们瞬间炸开了锅,“皇帝”怎么能出宫呢?更何况还是去万里之外的欧洲!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如何流出故宫?

少年溥仪

溥仪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出国留学,如今被拦住了自然要问个清楚为什么。遗老遗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反问给问到,商议了半天,提出了最现实的理由——皇上,咱没钱啊!

民国政府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承诺,每年都会向小朝廷拨发400万两“岁费”。400万两在当时,是笔极为可观的数目了,小朝廷怎么还会缺钱呢?

这些遗老遗少也是没有骗人的。当时的小朝廷设有内务府、宗人府、銮义卫,这些人员一共有1055人左右。太监就有1500多,再加上溥仪自家人少说也是3000多人的规模。要养活这么多人,自然开销巨大,加上民国政府的这笔钱,常常不能按时发放,紫禁城里渐渐就入不敷出。

虽说是“关门皇帝”,但溥仪也是养尊处优长大的,怎么能因为区区钱财而阻挡梦想的实现呢?很快,溥仪有了主意,紫禁城里的奇珍异宝成千上万,随便拿出一件都是价值连城,把这些宝贝变成钱不就行了吗?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如何流出故宫?

溥仪与弟弟溥杰

然而,紫禁城戒备森严,想把宝贝带出去也绝非易事,溥仪最后把目光落在了他的弟弟溥杰的身上。当时,溥杰每天都要来宫里给他伴读,溥杰每天下学回家的时候,就从溥仪那带走一个大包袱。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

溥仪联合溥杰盗运字画那会,正值内务府大臣和师傅们清点字画,溥仪就专从他们选出的最上品中挑最好的拿。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如何流出故宫?

当他们准备下手时,首当其冲的便是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书画爱好者竞相追逐的对象,在这幅传世之作上,共有历代13个收藏名家所提写的跋文14篇,印章96方,可谓不朽之作、无价之宝。连皇宫贵族对这幅画趋之若鹜,清朝的康熙、乾隆几位皇帝都倾尽全力寻找它却没有结果。到了嘉庆这一代,机缘巧合找到了这幅画,从此这幅画被保存在宫中,经历了几代皇帝最后传给了继承大统的溥仪。

除了《清明上河图》,许多珍贵的古籍字画被溥杰“带”出了宫。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韩干的《神骏图》等绝世名品。这些佳作最后都流落何处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