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究竟是对还是错?

 剧透历史 2019-12-05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原隶属于直系吴佩孚所部的冯玉祥临阵倒戈,连夜开进北京城内扣押贿选总统曹锟,接着又修改《清室优待条例》末代皇帝溥仪驱逐紫禁城。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首都革命”

当时国内的舆论界,对冯玉祥的举动褒贬不一。其中有种观点认为,驱逐溥仪出宫的行为,违背了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与满清皇室协商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例》是对契约精神的不遵守。

提到这款《清室优待条例》还得从袁世凯时代说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南京和武昌的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北洋军沿长江南北对峙,战况一时陷入僵局,迫使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

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目的明确,就是要推翻满清的封建帝制,在中华大地构建西方的民主政治。

但袁世凯的想法就不那么单纯了。

这位野心家一方面视长江以北为自家地盘,派重兵阻挡革命党北上的势头。另一方面又凭借手中的北洋新军吓唬满清皇室勋贵,逼迫摄政王载沣隐退,从而掌握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最后,在谈判中得到革命党推举他当临时大总统承诺的袁世凯,随之拿一纸《清室优待条例》换取“推翻满清帝制”之功,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囊入怀中。

优待条例中规定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只不过这款条文没有明确溥仪在紫禁城内的居住年限,所以直到冯玉祥将他驱逐的1924年,满清的遗老遗少一直在宫里摆皇帝谱,继续生活了13个年头。

如果按条例的字面理解,冯玉祥的确“违背”了契约精神,再怎么着也该把溥仪移往颐和园嘛。

然而,细细计较起来就会发现,倒是人家溥仪首先违背了《清室优待条例》!

原来,早在1917年6月,以满清旧臣自居的“鞭帅”张勋,借为黎元洪与段祺瑞调停府院之争为名,带着5000"辫子兵"开入北京,并且还召集各地遗老遗少齐聚北京襄赞复辟大业”。

在张勋和康有为的鼓动下,已退位6年的溥仪禁不住诱惑,也参与了复辟行动。17岁的皇帝,重新穿上龙袍坐在乾清宫的大殿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北京城北大街小巷全都挂满了黄龙旗。

溥仪此举,显然违背了当初与国民政府达成的退位协议!要是冯玉祥牢牢抓住这点理由,驱逐溥仪出宫倒也是有理有据站得住脚。

此外,溥仪的出宫,对紫禁城的众多文物来说,也是阻止它们继续无休止流失的一大幸事。

满清统治结束后,溥仪小朝廷对宫廷内太监宫女的约束力大大降低,很多人干起了偷盗宫廷文物,倒卖到外头换取现大洋的罪恶勾当。等到溥仪察觉,着手盘点宫内文物的当口,太监们为了毁灭证据,竟然一把火烧毁了建福宫!

建福宫可是皇家的宝库,里头封存着清朝连续几代皇帝留下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这把火到底使多少珍贵文物遭遇了浩劫,至今仍无法说清,估计只能永远是个谜了。

除太监外,溥仪本人也是个文物“搬运”大家。

在赏赐弟弟溥杰的幌子下,这哥俩把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和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顶级文物,全都夹带到了宫外。

可见,如若不是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宫,紫禁城内的文物难保不会遭遇更大规模的流失。

至于讲溥仪因被驱逐,以及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导致他最终倒向日本人,出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的观点,又值得另外一番商榷。

在民族大义是非面前,任何原因都不应构成“投敌叛国”的理由。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皇帝,实则是满清遗老遗少整个群体,复辟之心不死的体现。

这些人里,其中又以肃亲王善耆最为顽固。

为复辟清朝统治,早在溥仪退位后没多久,善耆便着手布局将来借日本之力复国。为此,这位满清王爷竟然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爱新觉罗·显玗,送给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做养女,由此培养出了日后祸国殃民的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

溥仪在这帮人的簇拥下当伪满洲国的皇帝,其实跟当年受张勋和康有为的鼓动参与复辟,是同样如出一辙的事情。最终决定溥仪走向歪路的,并非冯玉祥对他的驱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