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歌赋与绘画,道尽千年七夕情

 江山携手 2019-08-07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 小雅大东》

七夕节

七夕节,始于上古,兴于西汉,风行于唐,盛于宋元,至明清更加丰富多彩,直到如今七夕佳节已成为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自然不会错过如此美好的创作素材。想知道文人墨客笔下的七夕是什么模样吗?

下面就为大家揭晓~

汉朝时期,以牛郎织女为题材创作的诗歌便出现在史料之中。此诗本来没有题目,后人用诗的首句为题。诗歌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实际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此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毕竟它可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必背诗。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曹植《洛神赋》

魏晋时期,曹植的《洛神赋》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可谓珠联璧合,两位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绘画)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此情此景,似牛郎织女般。洛神一出,华丽高雅,千百年来无出其右。

《唐宫乞巧楼》局部

时间来到盛唐。根据《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在宫中建造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

《唐宫乞巧楼》局部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唐宫乞巧图》描绘了七夕之夜,宫女们进行乞巧活动的场景。画面右侧宫女们乞巧的楼阁,正是乞巧楼。

提到盛唐,自然不能不提唐诗,长安诗人杜牧的《秋夕》则是描写关于七夕节的代表作。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寂寞幽怨的情绪在淡淡的发酵。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此词用情深挚,立意高远,语言优美,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千古佳句。

《乞巧图》

明朝郭诩的这幅《乞巧图》,画面以拜月乞巧的妇人及两位丫鬟为主,身旁的竹石、木桌案以及明月流云皆衬托出静谧幽雅的氛围,而三位人物在整个画面里所占的比例将近二分之一,“以人为主”的观念此时已成为绘画创作的主旋律。

此幅画作里表现的内容,正是“在后园拜月”的小意境。

任伯年《乞巧图》

费丹旭《织女》

到了近代,民智大开。“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成为歌颂爱情的美好浪漫的爱情故事。成为一种大家承认的正向的“社会共识”。神仙也是人,两地分居不好。于是,“七夕”情人节的性质也随着成为主流。这个故事更如此美好,寄托了大家对爱情最美好的意愿。自然牛郎和织女这两位的“神话画”就多了起来。

蔡岚《七夕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