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杂谈:讲讲我眼中的“五行世界观”!

 行喜 2019-08-08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五行的行,念形。行是运动的、变化的,所以五行意味着世界是由五种变化所构成的。古人的这种认识,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认识如出一辙。所以,五行思想绝对不是胡说八道,也不是古人的愚昧无知。

变化就是易,阴阳,五行思想的出现,必定脱胎于阴阳、四象。

《周易》云,“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将五行思想寄托于金木水火土,其实是用来让大家便于沟通、学习所用,类似于名词定义,确保了解的是一个东西。并不是说金木水火土就是世界的本质,你要是喜欢用一、二、三、四、五指代也可以。但是金木水火土,就很形象,有形的事物,容易理解。

复习一下,四象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是抽象的概念,依然不好懂。就像计算机的汇编语言,程序员还是没几个懂的,因为难学,所以编程语言就出现了,C语言、Java等等,难度大大降低了。但是普通人还是看不懂程序,因为不学编程,所以光会用程序。五行思想也是一样,不是给不学无术的人了解的,你就看个中医,不需要懂五行。

五行是怎么从四象衍生出来的呢?

肯定是对号入座,先把四象对应四行,假设先从少阳开始。用哪一行来指代少阳呢?

古代哲学家一琢磨,少阳是朝日,在东方,青色,是“天地初开、萌芽生长”的状态,与种子破土而出,开始生命周期的形象很吻合。所以,就选择了草木作为表示。古人惜字如金,能少一笔就不多一划,木字笔划少,故选木。(开玩笑的。)更大的可能是,木字分上中下三部,中为一横,下有两划,上只有一划,显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所以选木。

太阳是盛日,在南方,红色,是“发展至旺盛、巅峰”的状态,与火熊熊燃烧、散发光与热的形象,进入生命巅峰期的形象很吻合。而木又能生火,与少阳变太阳的过程相匹配,故太阳为火。

少阴是落日,在西方,白色,是“不再成长,而自巅峰往下走,但仍保持一定水准”的状态,与金石不再成长却会日渐缓慢耗损的形象很吻合。金、玉、石都可以作备选,最终应该是金以其普遍性和颜值取胜,故少阴为金。

太阴是隐日,在北方,黑色,“是走向衰落、消亡”的状态,夜晚温度下降、冬天下雪的自然景象都匹配,但没有适合的形象。少阴变太阴是明确的,但金生什么呢?哲学家就想啊想,想得一夜睡不着,不觉又到第二天。突然,哲学家发现草叶上有露珠,放在室外的铜盘上竟也有露水。

古人不由得佩服了自己一把,“有了,金生水!水能结冰,恰好与冬天冰封万里的景象相吻合!木得有水才能生,水生木!天才啊,鄙人真是天才!”

讲到金生水,就不得不提到仙人承露台的事。历代皇帝都追求长生不老,汉武帝是第一个修建仙人承露台的皇帝。正如《三国演义》讲到:“汉朝二十四帝,惟武帝享国最久,寿算极高,盖因服天上日精月华之气也:尝于长安宫中,建柏梁台;台上立一铜人,手捧一盘,名曰承露盘,接三更北斗所降沆瀣之水,其名曰天浆,又曰甘露。取此水用美玉为屑,调和服之,可以返老还童。”

四象配四行,此时已经初具雏形了。但是矛盾之处在于,火怎么生金,哲学家怎么都想不通。他只知道“真金不怕火炼”,火能变出金的操作还真的没见过。所以四行思想还远未成熟,就这样,继续留给后世人去发展了。

命运总是要安排一个能解决“世界四行猜想”这个难题的人。一个喜欢思考的哲学家,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恰好又喜欢舞剑或者锻冶,总之他很喜欢玩金或玩火。他总是看到金总是包裹在土里,金从土里挖出来,而火燃烧完之后又变成了灰土。他想到了,“火生土,土生金”。

无论如何,哲学家脑洞就是会大开,干嘛一定要墨守陈规,四行不行,搞个五行理论就完美了。而且,五行与五方、五音、五帝等等全都匹配上了。土配中方,土配黄色,恰好形成无懈可击的逻辑链条。

土在阴阳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这是阴与阳势均力敌的一种状态,表示到达巅峰期之后,没有明显变化,持续的一段平台期,也可以理解为永恒不变的状态。确实,从太阳转到少阴的过程中,会有半阴半阳的一段。在季节中,它就是长夏;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它就是中年。

自此,五行思想就能完美地解释宇宙、自然界和生命的发展和变化规律。难怪提出五行学说的人,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大受欢迎。而且不能否认,五行思想放到今天也是适用的。比如商业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其实就是五行思想的一个具体阐述。

以上只是我的推断,其实五行思想的根源应该是河图与洛书。

孔子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是黄河,洛是洛水。河图、洛书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太极阴阳四象五行皆可追溯于此,被誉为「宇宙魔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