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至理名言,教你如何养身!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8-08

 

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中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

古人修身养性多高见,请看这三十句关于养身、养心、养生的至理名言。本期李双林易学带大家了解一些养身小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养身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吃饱就赖洋洋地躺在那里不动,食物会停聚不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每天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一样的道理。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各个器官也得不到舒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

解读: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见人们自古就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主要指的是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疾病自然会远离你。

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时间应该符合生理作息的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而现在的人几乎都是夜里睡不着白天睡不醒,完全的黑白颠倒。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 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不起。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解读:四时阴阳,阳光雨露,这都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来分别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在生活中只要细心留意就会发现,那些百岁老人他们的牙齿十分健康坚固,几乎没有脱落或是完全脱落的现象。而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晚必刷牙,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7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

解读:

五谷:麦、黍、稷、麻、菽(有以稻替麻)。

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畜:牛、犬、羊、猪、鸡。

五果:李、杏、枣、桃、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才是人们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8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读:善于修身养性的人生活十分规律,懂得在饿之前而进食,在渴之前喝水,维持身体能量。在吃的时候要少吃多餐,增加进食的次数,切不可等到饿急时暴饮暴食。

9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解读:这是古人论中的高级养生方法,聪慧的古人借助各种方式来全方位修身养性,调理自己的身体:例如美妙动人的琴声,在人心烦意乱时可以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放松心境,这有助于养心。美好的事物,例如新鲜的花朵让人欣赏悦目,这也是可以驱除烦躁情绪,利于养肝。所以现在稍微讲究点的人家都会定期采购一束鲜花放在家中,让扑鼻而来的香气带给人好心情,可以养脾。在中医学中针灸按摩可以养肾,延延人的寿命;山林间的泉水瀑布,净化空气,多呼吸可以人的养肺;常运动,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断的品性,养胆。

10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

解读: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懂得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服的厚薄应该随时节变化而变化,要懂得保持温度适宜。暑天很热也不可穿太薄,甚至不穿衣物,寒天不可因为寒冷就穿的过厚。人要受的冷热才好,所以衣服要和外界气候,有个适应度,不可过于极端。并进一步指出:“寒热之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