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总是能够听到长辈们,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富有生活智慧的话语,看似简单朴素,甚至在当时听了之后也是过耳便忘。但等到我们在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以后,就能够发现那一些曾经看似简单的话,其中往往有着很大的深意,这种话也就是独属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俗语”。 俗语,是中华民族无数勤劳智慧的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里,通过对于日常事件现象的终结,发掘出其共性,总结出规律,并且很自然地编撰成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大白话,以此来告诫子孙。如果我们真正深入去思考其中的智慧,往往能够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于终身受益无穷。 “男无性不钢,女无性不秧”便是一句极为典型的俗语,这是老祖宗们在通过对人大量的观察,分辨出其中的特性与共性,并且结合他们后来的发展而得出的观人术,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依然适用,如果我们将这个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实践的话,便能够真正地发掘出那一些有所成就的人们。 所谓“男无性不钢”,便是指的男子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志向,便会像是生铁一般不能耐受挫折,纵然看似坚硬,但只要承受一些稍微大一点的压力,便会很轻易地破碎,也就是说这种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属于“扛不住事儿的”。 但如果这个男子真正拥有自己的抱负、志向,那么他一生中就算遇到无数的挫折与磨难,甚至有时候会让人感到绝望,也依然能够勇往直前。纵然遭受社会的千锤百炼,也不过是练出一副男子汉的钢筋铁骨,反而更加锻炼出能力与水平,便如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所言“人无志不立,苟有志有恒,则必有成也!” 至于“女无性不秧”,说的是女性如果没有自己的志向,那么她就像是稻田中的杂草一样。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文明,对于秧苗极为看中,而老祖宗们也将秧苗比喻成好的、有益的人或事物,所以这一句说的就是女性没有自己的志向,那么在整个生活在社会中便是于人无益的。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也就是想要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必然需要人们坚定自己的志向。就算我们作为普通人所向往的也只不过是普通生活,但其实也是需要拥有一定志向与抱负的。 从这点上来看,“男无性不钢,女无性不秧”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与诸多先贤所言道理一致,毕竟道理一直都在那里,而且我们也能够轻易看到,但想要真正做到却往往很难。对此,你怎么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