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 千年古传 VS 三亿人“简化”(六)

 杨门单操太极拳 2019-08-09

(五)当代太极拳大师笔下的“武学文章”是否管用,看太极拳古拳谱是否管用?

之所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是因为当代没有太极拳大师,有的只是凤毛麟角的高龄入门拳师。“太极拳大师”的“武学文章”实际上是体育运动心得,和武术无关。只是他们在写的时候,引用了一些连自己也没搞懂的太极拳古拳谱而已。

我们常说“全世界有3亿人打太极拳”,这句话有概念上的错误。应该是:“全世界有3亿人打简化套路”。

把简化套路称做太极拳,我认为是对中国武术历史的不尊重。简化套路≠太极拳(古传真正的),我坚信我们的后人会把这段被歪曲的武术历史修正过来。

打了一辈子简化套路的人,充其量也只能被称做简化套路大师,这和古传太极拳根本就不刮边,他们又怎么能读懂古拳谱呢?这就好比走T台的时装模特,他们怎么能读懂铁人三项的训练笔记呢?

也许有人会说某某大师打的不是简化套路,是传统套路。但不管是什么套路,没练单操学会的套路,一定是“简化”套路,说简化套路,不是指简化24等,而是因为简化套路比假套路好听一些。关于单操和套路的关系,我在前面讲的很清楚。

有很多打套路出身的人,在谈到太极拳(实际上是简化套路)的好处时常说:太极拳是三大内家拳之一,强调内外兼修,不同于体育运动,不但有肢体动作要求,还有呼吸要求。

实际上,他说出这个话是他对体育运动的了解有限,因为游泳,体操,重竞技,还有田赛中的跳和掷,径赛中的跑等,都有呼吸上的要求。

另外,他还把呼吸和武术内家拳的行气混为一谈,这些都是古传太极拳没入门的表现。一个连门都未入的人,又怎能读懂太极拳古拳谱呢?

这些所谓的大师,甚至把含胸拔背当成实操办法,要求初学简化套路的学生,在练拳时注意含胸拔背这个“要领”。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这说明他们根本不知道“含胸拔背”是上中盘单操训练过关后的结果,并不是实操办法。

要想达到含胸拔背的这个结果,需要从入门单操着手来训练。这些入门单操包括“少主脱褂”,“缠头裹脑”,“膝外八揉足”,“外掌刀穿掌”等。

而绕过入门单操,想通过习练“简化套路”来含胸拔背,即便练几十年,也不会“含胸”和“拔背”的。

另外,古传太极拳师父,他会通过单操的肢体运行轨迹和行气,来让徒弟理解:含胸拔背是通过拔背单操来训练含胸的;拔背为母,含胸为子,有拔背一定有含胸。

而看过简化套路大师对“含胸拔背”的解释,你会发现:他们完全靠含胸拔背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再加上他们的发挥和想象,但不管他们怎样解释,都和含胸拔背的训练无关.........

产生这种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体育主管部门,把已经被变成体操的“简化套路”依旧定义为太极拳。这就促使当时的一些人,和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简化套路”就是古传太极拳。

那么,这些简化套路的习练者,孜孜不倦的专研古拳谱,并且总想着把古拳谱上的东西,硬塞进简化套路,也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

另外,人性还有一个弱点,往往对搞不懂的神秘东西感兴趣,有的还执着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成就”了一批“武术”理论家,空谈理论而厌于习练,这样的人即便有幸碰到入门师父,也会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

还有一类人总想搞“修正主义”,不想把自己那套半生不熟的东西丢掉,自诩集百家之长。岂不知那是武术入门之后的事,和散打入门无关。

甚至还有的公共平台,以坚持每天出一篇“武学文章”而骄傲。如果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无可厚非,就像球迷俱乐部一样,里面的很多人喜欢聊球,看球,却不喜欢踢球,因为他们不会踢,所以他们并不懂球,只是喜欢。对于这样的球迷,只能靠不断填充一些运动员的花边新闻来满足。武学文章,和体育运动心得有本质区别。打的是简化套路,是体育运动,又怎么能“心得”出武术的东西呢?

还有人喜欢在文章中挂一个骨架图,来解析古拳谱,似乎明白了骨结构,就明白了怎样把骨缝打开。但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明白的却是筋的结构,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筋最脆弱的部位(练套路伤筋的人太多,特别是职业运动员)。因为筋骨之间的关系是母子关系,筋为母,骨为子,练筋可强骨,筋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可以着手筋而强骨,为习武打下一个合格的身架。

即便我们不了解筋的结构,我们也可以通过入门单操,来一步步做到现筋,见筋,感筋,懂筋.........

单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就聊到这。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欢迎在公共留言区留言,我们共同讨论。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我们下一个话题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