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在他的画前 赵无极,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林风眠的学生,毕加索的邻居,马蒂斯的好朋友,被誉为“唯一一个在欧洲主流艺术界获得声誉的中国人”…… 中国老百姓对他的了解6个字可以概括:“卖得贵”和“看不懂”。 2018年9月30日,赵无极平生创作尺幅最大的油画三联作《1985年6月至10月》(长10米,高2.8米)在香港苏富比2018年秋拍“现代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专场上,以4.5亿港元落槌,计入佣金后,成交价为5.1亿港元。 如此高价,不仅刷新了赵无极世界拍卖纪录,也是香港艺术拍卖史上最高成交价的画作。 赵无极 但是你知道吗?赵无极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甚至可以说是家世显赫:他出生于北京一个古老的世家,族谱可上溯至宋朝皇族,祖父是名士秀才,父亲是银行家、收藏家。 家族渊源 约1948年赵无极全家合影 赵无极的家族渊源久远,有赵家史料记载:“镇江大港赵氏始祖赵子禠为宋太祖六世孙,建炎三年( 1129 年)迁居镇江大港...1894 年在大港出生的赵无极之父赵汉生,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十世孙。” 童年 赵无极祖父赵绍甫 1921年,赵无极出生于北平,半年后,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迁居上海南通。祖父赵绍甫爱孙心切,来往于南通、大港教子孙读书认字,挥笔丹青。祖父曾教导他,当画法能将情感传递给观者时,它才算是一门艺术。而赵无极之父是银行家,同时也是一位业余画家,曾在巴拿马一个国际展览上获过奖。 另外,在赵无极家中满屋子收藏了许多书画,尤其在每年庆祝先祖冥寿时,赵家必摆上传家之宝,包括两幅画:一副是赵孟頫的作品、一副是米芾的作品。赵无极尤其钟情于米芾的画作,并认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1254—1322):元初著名画家。 注:图文无关 米芾 《山水》 米芾:北宋著名画家,首创米点皴。 注:图文无关 1935年入学杭州美专时,早已打下超乎常人的中国书画的基础,传统的临摹方式的国画教学提不起赵无极学习兴趣,便当场从潘天寿的课堂跳窗离开。还在国画期末考试的试卷上,他甚至还涂了一个大墨团,落款“赵无极画石”,惹得潘天寿大发雷霆,愤怒地向校方提出开除赵无极。身为校长的林风眠爱惜赵无极的天赋,好言相劝,宽容了他的“叛逆”。 青年与甲骨文时期 1941年毕业后,作为助教在母校留任七载,从叔父从巴黎待会的明信片,以及当时在中国流通的《生活》、《流行广场》及《时尚》等美国杂志了解到塞尚、马蒂斯及毕加索,并重新确定了未来学习方向。 赵无极 《新月风景》1949 1948 年,赵无极征得父亲同意,带着20000美金的巨款与第一任妻子谢景兰共赴巴黎继续深造。这对家境富裕且有才华的年轻夫妇,很快融入了巴黎艺术圈,他们结识了毕加索、米罗等艺术界前辈,也与诗人亨利·米修、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伯纳德·多利瓦结为好友。即使如此,从赵无极早期我们还是能发现他浓烈的乡愁。 保罗·克利 《红色果实》 1921 保罗·克利(1879—1940):精于音乐、绘画,被称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 赵无极 《朝圣之路》195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因为家世的原因,难以重回故土的困境在他的心中埋下乡愁,赵无极积极寻找融入当地艺术社会的突破口。在遍访欧洲的博物馆后,赵无极放弃了以往的绘画方法,开始进行摸索,寻求突破。直到 1951 年在日内瓦第一次看到保罗·克利( Paul Klee )的画,他用了几天时间细细揣摩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符号”。 赵无极《无题》1958 1954 年,逐渐摆脱保罗·克利的影响,赵无极开始创作“甲骨文系列”作品。1957年,谢景兰向赵无极提出离婚,次年与一位法国艺术家结婚。痛苦不堪的赵无极在此后的一整年时间,几乎没有动过画笔,只能去各处旅游。旅居纽约时,寄住在弟弟赵无违家中,另一方面认识了库兹画廊主塞缪尔·库兹,并打开了美国画廊的人脉通道。 狂草时期 1959 年初,离开纽约的赵无极,与艺术家友人共游夏威夷、日本。他最后独自来到香港,邂逅了邵氏电影做演员的陈美琴。陈美琴因为家族精神病史,生活也不如意,两个同样不如意的人迅速坠入爱河。就这样,陈美琴随赵无极去往去巴黎成为了第二任妻子。大起大落的个人感情丰富了赵无极的精神世界,使他的绘画风格产生蜕变。 赵无极 《01.04.63》1963 如漩涡般的情感触使他挑战探索尺幅更大、画面更为壮阔的作品,浓厚的东方艺术的内涵通过西方抽象的形象表现出来,最后转化为他个人的独特的语言,这一时期的赵无极作品被称为狂草期。作品中的笔触和感情是和狂草一样剧烈的,是赵无极对中国书法线条美的感悟。 赵无极 《13.05.75 -18.11.77》1975-1977 艺术创作上赵无极日渐成熟,但婚姻之路赵无极走的并不顺畅。1968 年起,陈美琪的精神再度恶化愈发严重,1972年服毒自尽。赵无极深受打击,进入第二次人生最大消沉。这一变化反映在作品,赵无极72年后的作品虽然持续一段的消沉,但也变得更不拘于表现的形式感,写意式的笔触越发恣意。 中晚年 赵无极与弗朗索瓦兹·马尔凯 1977年,已经50多岁的赵无极与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兹·马尔凯结婚,当时她刚通过了竞争激烈的巴黎博物馆馆长资格测试。另一方面,弗朗索瓦兹·马尔凯又是优秀的艺术策展人,她对他来说更像一个经纪人。 70 年代末,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邀请,赵无极回国为香山饭店无偿创作两幅水墨作品。回乡使曾经强烈的乡愁引发的情感皱褶也逐渐抚平,这一时期赵无极在中国积极参加了多样活动,包含政治、教育、旅游。其时有段小插曲,香山饭店揭幕当天,一位军人退役的饭店经理对贝聿铭说,“赵无极这样的画,我也能画...” 抽象绘画模仿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当手握着笔去画的时候有点难,画出来能传导情感很难,而没有起步点的原创则更难。另外,抽象绘画间接来源于南宋梁疯子梁楷,所以抽象本就该带有着中国出世思想,而草书就是抽象中最直观的例子。打个不到位的比方,抽象绘画创作好比拿开《草书字典》,去尝试去创造一种新的草书字体,字形的美感、情感的传递、气韵和意境的到位,谈何容易。 赵无极 《16.12.2001》2001 赵无极的最近之作,简单明白,在那儿,所有活过的梦都突然一一没入不可见之中,无可避免地,他走向空灵。——著名学者程抱一,1981年 如果说他狂草时期的作品是充满力量的爱恨情愁,那 80 年代后的作品就是看透炎凉的淡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过了不惑、知天命、耳顺之年,赵无极阅尽世事无常的人生百态,画面渐渐转变成泰若自如、抒情的悠扬,呈现另一番生命的动人风采。 赵无极《05.09.2003》 2003 从2002年10月下旬赵无极的作品,又从常见冷调逐渐转变为暖调,色彩更加如梦似幻,粉嫩地甚至趋于甜腻,但是作品满载着对生命奥妙与世间造化的感叹,这点就像晚年的雷诺阿、马蒂斯在身体条件越是恶劣,越是顽强,作品越是充满希望。 纵论 赵无极在法国生活了半个世纪,他的抽象绘画受西方影响,但保留了鲜明的东方气质。而且他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鲜有华人可以做到,美国学者 H·H·阿纳森编著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共记录了800多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赵无极是唯一一位华人艺术家。 令人敬畏的是赵无极的一生年他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不畏惧时代的洪流,不拒绝改变,不停止对艺术的探索。他视艺术为生命,一生几乎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90多岁时仍笔耕不辍,如他所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