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想的是所有的学生和天下的苍生

 解决人生问题 2019-08-09

【原文】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于伯鱼说:“你从老师那里有没有得到特别的教导?”

伯鱼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我恭敬地轻步走过。他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你就没有话可说。’我于是退下来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恭敬地轻步走过。他问我:‘你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无法立足于社会。’我于是又退下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我单独听到的就是这两次。”

陈亢退下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而得到三个回答,知道了学诗和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又还知道了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不特别亲近。”

【说明】《论语》的编纂者们安排了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故事来说明人的规律不在于富贵与贫穷。而从第一节冉有和子路来说了季氏伐颛臾的事情后,孔子就从“天下有道,………”一直说到……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孔子对季氏和冉有和子路的批评可以说是很尖锐的,那么,孔子自己的规律怎么样呢?批评别人讲了半天,自己到底怎么样?《论语》的编纂者们便在这里安排了一段陈亢和伯鱼的对话,欲借此来说明孔子个人的规律怎么样。这段对话的重点其实就在于陈亢最后的那句话:“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在对待自己儿女的问题上也如同对待他所有的学生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传授,更不会有什么特别的遗赠了。这与冉有所说的:“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季氏想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完全是一派私心;孔子想的却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儿女,而是他所有的学生和天下的苍生。孔子这种不为自己也不为儿女着想的规律,确实比季氏要高上许多许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