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开禧通宝背元,是个很特别的钱,虽然南宋有开禧通宝背元这个品种,但其是楷书而不是宋体,也不是广穿,铜质也不可能是黄铜。 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书》收录有此钱,放在最后的无考品里,标价二十元(价值20个袁大头),马定祥的批注是:黄铜钱,折二型稀,另有小平,珍。 最早,十多年前,我在钱学生(沈杰)藏品里见到了这个品种,对其特殊形制感到好奇,对这个钱就特别的留意一些,某次翻看《历代古钱图书》,发现书中早有收录。 2016年元旦期间,跟朋友一起游历五邑地区的古玩店,在一家古玩店里发现了此枚钱币,索价不高,当然的收入囊中。再后来,在深圳微信群了,还见到过一枚该品种,此时自己已有,也就未去深究那枚最终下落如何。 南宋,最终亡于五邑地区,十万军民葬身新会崖山附近的海里,崖山,是汉人心中永远的痛。开禧元年,南宋曾经北伐,这是南宋不多的主动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最后失败了,有了后来耻辱的嘉定议和,开禧北伐仍是南宋不可多得的一次上进。 五邑、珠三角地区华侨众多,受到西方先进理念影响也早一些,梁启超就是新会人,康有为是南海(现在佛山市南海县)人,孙文是香山县(现在的中山市)人。武昌辛亥起义之前,孙中山在南方地区策划过多次起义,都未成功,其中以第十次,黄花岗起义最有名气,参加这些起义的以广东人和南洋华侨为主。 这个品种黄铜、宋体、广穿是一种特别的形制。按马定祥的批注,它还有小平存在,也就是至少有折二和小平两个品种,我认为,它是粤炉的套子,或者还有其它面文品种存在。此钱制作精美,文字规矩,不像是私炉钱,更像是官炉铸造的。我猜是某人给钱局下了订单,制作了一批此类钱。粤炉本就有给民间制作民俗钱的传统,作为一个生意,能赚钱,也就接受了此订单,并未去深究它有啥含义,毕竟,不去细琢磨,表面上也看不出其有特别之处。 清末上海的小刀会,就曾制作开元通宝背武、太平通宝背文、皇帝通宝背圣、天朝通宝背永等“文武永圣”钱,宋体开禧通宝背元跟那套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我认为,铸造它是纪念开禧北伐的,代表了南方汉人的一种情结。直接打着反清复明显然太过招摇,不合时宜。满清一直以金后代自居,入关以前称后金,而开禧北伐针对的就是金国。开禧是南宋年号,宋体又是南宋开始使用,模仿铸造南宋的开禧通宝背元,并改变字体,或者就是特别的隐喻吧。它可能是某些思想激进的文人所订做,某个文人团体的纪念品。广东太平天国、大成国的发源地,存在过很多的地下会党,也可能是广东的会党订做,会员间联络用的信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