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世格言10则

 安之若素藏书阁 2019-08-0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

《老子》五十八章。

释义

灾祸里面有幸福的因素依附着,幸福之中有灾祸的因素隐藏着。说明祸与福的辩证关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事物无不向它的相反的方向转化。

延伸阅读

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将“祸”“福”对立统一起来,有了“祸”要想到与之对立的“福”,有了“福”要想到与之对立的“祸”,并且要从“祸”中看到“福”的希望,从“福”中看到“祸”的存在,这样才能较好地处理“祸”“福”矛盾。老子在这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辨证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出处

《老子》四十三章。

释义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行于天下最刚强的东西中。说明柔弱能战胜刚强的道理。但这并非绝对规律。

延伸阅读

老子的哲学就像一个隐居山林的老道,发出一连串令人迷惑的古音。当世人都在追求着强大,强化着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时候,老子则提倡“知其雄,守其雌”,利用反向哲学逻辑,认为欲真正强大,当从强的反面——弱处做起。而老子的哲学可以说是“女性哲学”,充满了一种柔性精神。关于柔弱,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在老子认为,以水的柔弱去攻坚强是没有不胜的,一切应以柔弱为先。用到人际关系上,柔弱亦即委曲,故阐明柔弱之理,亦即阐明委曲之理,懂得委曲之理,才能“报怨以德'。但老子说的“委曲'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为了“求全”,即以柔弱克刚强,以自然之道最终达到和睦共处,而消冲突和战乱于无形。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出处

《论语·阳货》。

释义

不知道吗?最坚硬的东西,磨而不薄;最白的东西,染而不黑。比喻意志坚强、品德高尚的人,虽受环境的影响但不起变化。

延伸阅读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本章表现了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 性。孔子取喻,意在供食用,意思是我岂能像瓠瓜一样,仅能供使用,而不能供食用。从内质讲,我属坚白耐用之物,从外用角度讲,我不仅能供使用,亦可供食用。本章孔子答子路劝谏,比前章周备详密,亦表现出孔子通权达变,灵活周详的圣人风范。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出处

《左传·僖公十四年》。

释义

谓皮既然不存在,毛也无处依附。比喻失去了基础和根本,与之有关的事物也不复存在了。

延伸阅读

鲁僖公十四年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往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善,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财物就是不祥,使邻邦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丧失了,用什么东西来维护国家(的生存)呢?”虢射说:“皮如果已经不存在了,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失去信用,背弃邻国,一旦发生了患难,谁来周济我们?没有信用,患难就会发生;丧失救援,国家必然垮台。这就是(事理的)必然结果。”虢射说:“(给他们粮食,)秦国对我们的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却反而加强了敌人的实力,(所以)不如不卖给他们粮食。”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即使亲近的人尚且会为此成仇,更何况是冤家对头呢?”惠公不听。庆郑退出去,说:“君王早晚要懊悔这件事的!”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出处

汉代桓宽《盐铁论·轻重》。

释义

茂密的树林下面没有旺盛的青草;在没有平整的地里,长不出好的禾苗。比喻在强大的势力下,弱者会受到压制和侵害。

延伸阅读

桓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汉宣帝时被推举为郎,曾任庐江太守丞(生卒年不详),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盐铁论》是根据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的文件写成的政论性散文集。它比较生动地记述了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贤良”、“文学”们的辩论,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和风俗习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写作上,它通过一定的集中和概括,描写了几个各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语言和描写文字比较生动,感情色彩也比较浓;特别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这在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出处

《孟子·告子上》。

释义

如果得到适宜的滋养,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适宜的滋养,没有东西不能消亡。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原本没有的可以产生出来,失去必要的条件,已有的也可以不复存在。

延伸阅读

孟子认为,仁义之心是要自己去维护的。孟子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放其良心,也就是失其本心。意思是纵然是存于人的有不良的心,难道是没有仁义之心吗?这样所以放失了他的良心,就像刀斧之于山上的树木啊,天天去砍它可以使山上的树木变得美好茂盛起来吗?良心如果天天去摧残他,也会像山变得光光的一样,没有了。孟子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如果得到的正确的养护,没有东西是不生长发展的。如果失去了正确的养护,就没有什么物是不会消亡湮灭的。孟子认为心也是这样的,他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说明:“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孔子的意思只要操持着就会存在,舍弃了就会消失,悄然的生起和消失没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向。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处

《论语·阳货》。

释义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便有很远的差别。说明环境、生活习惯会对人的思想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习与性成”。

延伸阅读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与人在生而具有的秉性、潜质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环境影响、习染和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彼此之间很大的差别。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世界上所有现代人的DNA有99.9%以上都是相同的,各民族的差异仅在于客观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后天获得的性状不同。这个结论有力地印证了孔子关于“性近”“习远”的论述。孔子关于“性近”“习远”的论述反映出他对人性平等的理解,打破了那种认为人天生就有优、劣之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偏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不但提出了不分贵贱、贫富和地域,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付诸实施,突破“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柔弱胜刚强。

出处

《老子》三十六章。

释义

柔弱能战胜刚强。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但“柔弱胜刚强”是有条件的,如果把它绝对化,就会陷入形而上学。

延伸阅读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反复讲的道理,老子认为事物总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叫“反者道之动”,木头长大了就要枯死,军队强大了就要亡国,保持事物生物生机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它处于弱小的地位。老子最推崇的是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作为人生智慧用在社会实践上就是要“知其雄,守其雌”,凡事不出头,装糊涂,不敢为天下先。柔弱胜刚强看到了弱小事物有向强大发展的趋势,有合理的一面。但柔弱胜刚强是有条件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柔弱都能胜刚强。处于发展中的柔弱和走向灭亡的柔弱,都是弱,但前途不一样。嗷嗷待哺的婴儿和风烛残年的老人,都需要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但两者的未来大不一样。柔弱胜刚强作为一种人生智慧也是有缺陷的,造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敢以前者自居,即使是前者,也要打着弱者的面具出现,这样做的效果使一些人居阴为阳,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心口不一。中国的强者,往往扮猪吃老虎,以弱者自居,不到关键时刻不会露出狰狞面目。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

释义

辅和车是互相依靠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成语“唇亡齿寒”本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