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语 洞见人生大智慧

 萍水相逢acxdz8 2020-08-24

老子(图片:Wikimedia)

老子的思想智慧,影响着国人二千五百多年,其宗旨理念已深深溶入并根植于中国人的习性之中。阐释的源于天地之本、万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尽天地人生的无穷玄妙、智慧,惠泽启悟人们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于老子《道德经》的成语,历经二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而逐渐被更多人领悟,成为沿用至今的简洁精粹之语,所成之语充满着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两组四字连用的,但人们广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组成。

这里精选出极具人生智慧底蕴的成语。读懂明晰,会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大有裨益。

【释义】指最好的德行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有滋养万物之德,而不与万物冲突,有趋下谦和的义,涤荡污淖的善、滴水穿石的志、奔赴百仞之嵠而不畏惧的勇,浩浩不息接近于道。所以,孔子说水有九德。人若能效法水德,低调为人,处下才能居上,柔性处事,重作为而不争利,一切顺其自然,必能体悟到别致的风景和人生。

上善若水(Pixabay)

【释义】也作功遂身退。意指建功之后,主动引退,不再复出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一个人在大功告成身名远扬的时候,要懂得功成则移的知进退,这是四时更运、不居功的天道规律。

在春秋末时,范蠡、文种辅助越王勾践成就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范蠡居功至伟,深知勾践不可共富贵,因而辞官并给文种书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项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没有听从,仅称病居家,后被勾践赐剑自杀。范蠡则泛舟离去,后被吴王赐会稽山为其封邑。

【释义】指五光十色,令人眼花迷乱,分辨不清。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物质享乐的花花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贪淫好色使人伤身失明。人不要为表象所迷、为欲望所囚,而迷失本性。就如现今的所谓消费主义,正是利用人外在感官的五色、五音、五味、贪欲来充斥人脑,诱使人迷恋而深陷其中,致使人失去心灵的依托,而无暇、无力分辨,伤身伤财。

【释义】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逢遇险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懂得内在知足,才不会遭遇屈辱,懂得外在知止,就是不贪得无厌的懂得过犹不及的适度,才能身处不败之境。这样的内心平和,就可以凭此长保安康。

能做到知足知止,才能保福贵,这就是富,是一个人的理性智慧。即《战国策》中“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的道理。也就是说,唯有循道而行,方能择善而从。

【释义】人能自知好与不好,敛视内省,才是清明、智慧。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知他人善恶的人,是有智慧的;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知人知己、内外皆明的,是聪而明的人。胜人者多凭借自己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自律和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在《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问:我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妾客人都说他美。邹忌见徐公自知不如,说给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因而被蒙蔽而不自知。齐王听取并纳谏后,广开言路,奖赏进献谏言者而受燕、赵、韩、魏拥戴朝拜。因此,他是于朝廷之上,不战而胜敌国。

【释义】轻易许诺之人,必会缺少信用。信,诚也。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一个人轻诺必然寡信,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喜欢信口开河的人往往无所作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国,轻诺寡信都是会被列入不值得深交的黑名单,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民间‘狼来了’的故事,也总是被寡信者复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因此才有一诺千金来比喻信的价值。

春秋时期的鲁国大臣孟武伯,经常食言。一次在鲁哀公举办的宴会上,他讥讽同为大臣的郭重:你怎么越来越肥呀!鲁哀公厌恶孟武伯背后伎俩,所以代替郭重答道:“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这既是后来的成语“食言而肥”。

竹子(pixabay)

【释义】指天道循环,公道在天,善恶终有报。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辅佐君王的人,不可迷恋强兵、利器来治理天下,以兵治天下报应来的最快。是凡驻军举兵之地,兵后也必是滋生荆棘、瘟疫、灾荒相随。善用兵者,是在迫不得已下兴兵,并且是有果则止。达到目的后不再采用强兵、强权治理手段,因为那是不道的行为,不符合天道的行为就会招致自我灭亡。那些赞美武力取胜的斗争哲学,就如同喜爱杀人、迷恋暴力。穷兵黩武者,也必然是自毁长城后的自我终结。

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烹小鱼,不使其坏烂,就不要来回翻动、折腾。治国也是如此,朝令夕改、出尔反尔的扰民,使民众无所适从,那是祸国殃民呀。

【释义】指真正才思灵巧的人,不自我炫耀,表现上看似笨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大器有成的人,身怀大直之勇、大巧之能、大辩之才,却从不显露自己,往往留给人的映像是屈就、笨拙、木讷,这本身就是顺应天道的不争之德。也是很好的保全自己,不受无谓的纷扰,专心做自己要做的事。

【释义】雄,比喻尊、强;雌,比喻卑微、柔弱。真正强大的人,外表却是温润如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虽然自知其尊显,却能谨守于卑微,甘于处于卑下之位。其谦下如深谷,则德常在,则天下归之,就如水流入深谷一般。

《隋书》中有“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河流能容纳污秽所以成就其深,山岳能包容不足,所以成就其高大。知雄守雌之人,所彰显的正是,胸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的广博厚重谦谦君子之范。

【释义】指积聚过多的财物,却不知散财济困他人,会带来无妄之灾。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人过于吝啬,必然带来巨大的耗费;过多的保藏,必然造成巨大的损失。藏,藏货(同‘祸’音),多藏,是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与名利和身家性命相比,则身重于货,嗜货者多喜欢藏,会招致丧亡躯命。

因为过多的财富,生时多藏于府库,死后多藏于丘墓。在世事,有被人攻击的忧虑,死后又有被人掘墓之患。正如俗语所说的:人为财死。那么大至一个国家,不是维持高官的敛财独享,而是要藏富于民,才能真的富足强大,绵绵不息。

【释义】指收敛自身的光芒,化为随处安身的尘土一样,无处不在。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真正的智者,力行《道德经》中“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是,方正而不孤傲,锐利而不伤人,正直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目。与周遭人和物都能相容的中和状态,就不会遭致无端灾祸而疲于应付、奔命,即老子讲的“守中”,是谓与天同道呀。

《左传》中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典故,是说人本无罪,却因为身怀宝物常常招致祸患,那么宝物带来的祸端,就等同于怀璧有罪了。因而,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告诉人们,一个好的富商,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修养好的高德君子,外表却是谦恭看似无知愚笨的。

【释义】指福祸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因福而生,人在遭遇灾祸后,若能吸取教训并悔过、行善,那么则祸去福来,否则祸不单行;然而,祸潜匿于福中,得福而骄恣的人,则易乐极生悲,就会福去祸至。不懂自省其责,将福不再来。

因为幸福源于忧虑,忧虑消除会带来拨云见日的幸福感,然而灾祸的起因又是幸福后的得意忘形。所以古语说“祸不妄至,福不徒来。”灾祸从来不会无故降临,幸福也不会白白到来。如《淮南子·人间训》中告诫人们: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诸上种种,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难事,是由看似容易解决的小事而产生。天下大事,是启蒙于细微的小事。所以,圣贤从不好大喜功,却能成就丰功伟业,天下共归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