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魂牵梦绕的延安窑洞

 与春天同行 2019-08-09

莽莽黄土高原,最美的还是延安窑洞。

为了看窑洞,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站在杨家岭窑洞宾馆楼上,举目四望,巍巍宝塔山下,滚滚延河水旁,随处可见的一排排一孔孔拱形门窗毗邻相连的窑洞,构成了延安一道著名的风景。上凤凰山,过王家坪,进杨家岭,再赴枣园。每到一地一处,我都仔细观看这些山沟沟里的黄土窑洞。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革命领袖居住的窑洞里,木桌、木椅、土墙、土炕……每一处摆设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

在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住过的窑洞里,就散发出这种朴素而高尚的气息。延安的窑洞同延安的小米一样,培育了一代革命志士。窑洞里,油灯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部署一次次惊天动地的战斗。他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从容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革命战场。窑洞简陋,油灯如豆,却如沉沉夜空中明亮的北斗,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

我在窑洞里久久徘徊,看着绵软的黄土,不禁勾起了遥远的追忆。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气焰正盛的日本侵略者,迷茫和焦虑的情绪在全国各地传播蔓延……正是在凤凰山麓那孔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这篇光辉著作,拨开了当时笼罩在国人心头上的阴云,也留下了因为专心写作直至棉鞋被炭火烧穿方才发觉的佳话。

一夜夜的挑灯苦思,一夜夜的奋笔疾书,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不知熬干了多少灯油。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就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当年,在延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一盏这样的灯。在灯下,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写下了卷卷雄文,指引中国革命阔步前进。正是在异常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解放坦途。

或许当初很少有人会想到,12年后,就是这群住土窑,点油灯,吃小米,穿草鞋的共产党人掌握了全国政权,带领人民当家做主人。历史的兴替,竟然发端在几孔土窑!静默的延安窑洞向世人宣告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强弱易势,只在弹指之间。而这类兴亡之数,也引发了一位名叫黄炎培的老人的关注。不知是否天意,历史把他和毛泽东的一段著名对话,就安排在了延安窑洞。时值1945年7月国共强弱易势的拐点。黄炎培先生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肃然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转眼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对话者逝去久矣。然窑洞依旧,言犹在耳。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烽火年代用血肉铸成的延安精神日益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延安窑洞,如同一尊无字丰碑,一座长鸣警钟,一面历史明镜。而宝贵的延安精神,就蕴藏在这大大小小的窑洞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一孔孔窑洞都像一只只巨手,引领人们走进那个火红的时代,用滚烫的薪火温暖自己的胸怀。

(选自《新湘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