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窑洞灯火,点燃了普天火炬 □赵克红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10-21 发布于陕西

.

窑洞灯火,点燃了普天火炬

□赵克红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和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

怀着对延安这片热土的深深敬望,金秋时节,我再次来到延安拜谒。此时的延安被五光十色的灯火装点着,显得神秘而壮观。站在延河大桥上俯瞰水面,那映着灯光和星光的河水波光粼粼,梦幻般迷人;那高耸云天的宝塔山,被红色的灯光所笼罩;一排排窑洞的灯光像无数明亮的星辰,在宁静的夜空闪耀,又恰似当年的革命火种,在辽阔的大地燎原,照耀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对延安,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小时候就从书本、电影中看到过许多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它早已在我年少的心中生根、发芽。作为革命圣地和历史古城,延安的土窑洞随处可见,它背靠山峁,坚固牢靠,与大地浑然一体。这看似普通的土窑洞,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那段峥嵘岁月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魅力。它不仅是祖祖辈辈延安人的居所,更是延安革命圣地、革命精神的象征。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在这些窑洞里一住就是13年。这些紧紧依偎在大地怀抱里的普通窑洞,与中国共产党水乳交融,使中国革命从此高擎起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这灯在土窑洞里被点燃,它穿透了中国黎明前的黑暗,催生了不朽的毛泽东思想,酝酿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

清晨,当雄伟的宝塔山辉映在曙光中,凤凰山下的毛泽东旧居前,参观的游人已排起了长龙。1937年元月,毛泽东同志随中共中央由保安县(后更名为志丹县)进驻延安,凤凰山麓是他们最先落脚的地方,凤凰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第一个驻地。

凤凰山革命旧址北边,有前后两个院子。后院有三孔窑洞,是毛泽东同志旧居。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正面四孔石窑,与两厢六间瓦房组成了一个四合院,中间的窑洞是会客厅,里边陈设有木质桌凳,墙上挂有毛泽东和白求恩大夫谈话的照片。卧室里的陈设非常简单:一盘土炕,炕上放着两个行军箱,地上有一张开裂的木方桌、一把掉漆的木靠椅、一只熏黑的木炭火盆,还有大小不一的两个木书架。院中当年房东磨面碾米用的石磨和石碾,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更替。

在土窑洞豆大的油灯下,毛泽东伏案疾书,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毛泽东以惊人的毅力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先后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为了将《论持久战》早日写出来,毛泽东通宵达旦,废寝忘食。陕北的冬夜,阵阵北风寒冷刺骨,毛泽东一边挥毫疾书,一边把脚踏在火盆边取暖,鞋被烤着了他竟全然不知,幸亏被及时发现。

1937年10月,英国记者贝特兰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拜访毛泽东后,在日记里写道:“我遇到的人当中,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使我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智慧的能量……”

位于延河岸畔杨家岭的另一处毛泽东旧居,坐落在向阳的半山坡上。毛泽东1938年11月开始在此居住。走进杨家岭,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看到一片菜地,田埂清晰可见,农作物茁壮成长。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当年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开荒种菜,学习纺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火热劳动场景。

这里共有三孔窑洞,中间的一孔窑洞是毛泽东办公的地方,窑洞内有一个旧书架、一张旧方桌,还有一些小方凳。左边的窑洞是寝室,室内有一张木床,床头放着一个书架,一个木箱紧贴墙壁,寝室和中间的窑洞相通。我被卧室里的一幅照片吸引:毛泽东身着灰布棉衣,脸庞清瘦,眉头微蹙,双唇微微启动,这是他给120师干部作报告时的场景。我在照片前凝视良久,仿佛听见一个熟悉而亲切的湖南口音,正从远处传来……

毛泽东在这个简陋的窑洞里工作和居住了5年。一张狭小的书桌上摆放着《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等光辉著作,这些书籍的字里行间留下了毛主席饱蘸浓墨的激情,闪耀着毛主席深邃的思想光芒。

在延安枣园,园内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曾是毛泽东与中央书记处领导人居住的窑洞旧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曾迁居这里,毛主席在这里居住了两年时间。每当夜幕降临,毛泽东窑洞中透出的灯光映红了枣园的夜空,他身着粗布衣,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一个民族的出路在他如椽的笔下延伸……在彻夜不息的油灯下,毛泽东不畏酷暑严寒,构思并写成了一篇篇光辉的著作。正是这普普通通的窑洞,让中国共产党人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而那如豆的灯火映亮了窑洞的窗棂,如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指引中国抗战胜利的航向。在这里,他写就了《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等光辉著作。

回望历史,延安的窑洞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心中一个红色的情结。在这些窑洞里,毛泽东主席和我党的一批杰出领导者,以身作则,和战士们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功绩,为全中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那一排排朴实整洁的窑洞、院落,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风采,留下了他们为革命呕心沥血的身影。仔细观看那一幅幅老照片和实物展陈,历史的回响在山风中久久回荡。我的耳畔回响着铿锵的历史足音,我的脚步在一孔孔窑洞前停留,目光在一盏盏煤油灯前聚焦。从凤凰山麓到杨家岭,再到枣园,窑洞、土炕、木门、木窗、木桌、木椅、油灯……这些朴素的陈列物,与宝塔山、延河水一起,早已浓缩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胶片里,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高瞻远瞩,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绘制出全民抗战的宏伟蓝图,并放手发动抗日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游击战,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面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胡宗南军队的 “重点进攻”,毛主席镇定自若,以“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气势,指挥我军与敌人巧妙周旋,抓住有利战机狠狠打击敌人,最终彻底扭转战局,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令。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仅剩下7000余人;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从吴堡县川口东渡离开陕北时,人民军队兵力已达280万人。延安窑洞的灯火,点燃了普天火炬,革命的曙光照亮了神州大地。

巍巍宝塔山,铭记着一代伟人力挽狂澜的不朽功勋;滚滚延河水,讲述着一个个传奇的革命故事;而延安土窑洞的灯火,刺破了夜空,迎来了喷薄的日出、辉煌的明天!

文艺报2022.10.21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