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拈连修辞格在近体诗词创作中的应用

 杏坛归客 2019-08-09

拈连,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修辞方法更是新诗创作的“规定动作”。时下已被广泛运用到格律诗、词的创作中,也可以说这种修辞方法适用于各种文学体裁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拈连?所谓拈连就是在连续叙述无关的甲乙两类事物时,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就势巧妙地拈来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拈连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甲事物)、拈体(乙事物)和拈连词。例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唐·岑参)本体:孤灯、寒杵;拈体:客梦、乡愁;拈连词:燃、捣。又如“三五牦牛啃夕阳”(当代刘庆霖诗),“一串羊蹄纫古今”(当代张智深诗)等等

十分可喜的是,我们鸭绿江诗社年轻诗人董日春在最近发表的诗作中,频频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为作品增色不少。例如:“记忆晾干青涩事,光阴催老傻憨郎。”(七律·童年过家家);“砍段清诗松岭唱,扛支小曲草堂归”(腊日拾柴有记);“小雀叼醒一夜眠,懒腰抻到木篱前。”

“半架黄瓜犹暖昧,两行宽豆已缠绵。”(七律·莱园晨吟)。

在董日春的作品中还频频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这些“诗家语”灵动精彩,浓厚了诗味,妙语联珠,警句迭出,已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企盼日春多出精品。

点评老师:

陈松昆网名霞彩,退休前任辽宁省凤城师范学校校长,现凤城诗词学会会长鸭绿江诗社诗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