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老师带大家一起在广州最美民宿菁木山舍画了《街角的咖啡馆》和《鸢尾花》。这一期,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梵高“星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幅,也是最神秘的一幅:《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 毫无疑问,这幅名作一定是很多人认识梵高的第一扇窗。在生命中的某一个时间点,我们用眼睛看到这幅画,然后将它同另一个叫“梵高”的词一起录入到大脑。它们自动链接起来,一起被锁入记忆存储中最深刻的地方,永不被遗忘——无论你年龄几何,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无论你来自哪里。 为什么这幅画会有如此魔力?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星星星背后的故事。 从阿尔勒到圣雷米-圣保罗精神病院 1888年1月,梵高抵达阿尔勒,准备着手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画家共同体”,随后他向另一位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发出了邀请。 1888年10月23日,高更应邀来到了阿尔勒,然而现实并不如梵高想象中美好: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他们两人由于各种原因冲突不断。终于有一天,梵高在和高更的一次激烈冲突中抄起了一把剃刀,两人就此彻底决裂。 高更当晚搬离了他们的共同居所,被“抛弃”的梵高则做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举动,他举起刀将自己的左耳几乎完整切下,并用报纸包起,将之送给了妓院的一位女清洁工。 画家共同体”的美梦,在短短2个月里彻底破碎。在阿尔勒浑浑噩噩了一阵子之后,1889年5月8日,在弟弟提奥的资助下,文森特·梵高自愿搬到位于圣雷米小镇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圣保罗精神病院的前身是一个修道院,为了给附近的精神病人提供治疗和居住场所,修道院的一部分被改造成了精神病院。登记过信息之后,梵高被分配住在二层的一个小房间里,同时因为这所精神病院连一半都还没有住满,所以梵高也获得了一个在一层的专属绘画空间。 在精神病院的这些日子里,梵高创作出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有《鸢尾花》,有传言中他最后一幅自画像,还有这幅《星月夜》。 《星月夜》的真实与虚幻 因为生病的缘故,梵高被限制了绘画的时间与场地。他只能在白天的时候去一层的小工作室绘画,所以和另外两幅关于星空的夜景作品不同,《星月夜》这幅画是梵高在白天所做。 虽然不能在自己二层的小屋子里作油画,但这并没有妨碍梵高去观察和用炭笔草绘。梵高的小房间里有一扇面向东方的小窗,透过窗户上几根铁栏杆,他看到凌晨十分的星,看到闪耀着光芒出生的太阳,看到远处的阿尔皮勒山脉,看到被围墙围住的麦田,看到一株株柏树……虽然看到的景色十分有限,但在1889年6月18日这天,梵高通过信件告诉提奥,自己已经开始着手创作一幅关于星月夜的作品。 所以,如此疯狂绚烂的《星月夜》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这一切是真实还是虚幻呢?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那扇朝东开着的窗户里。经过分析之后,一致认为《星月夜》这幅画应该是梵高幻化“拼”出来的。 《星月夜》拆分成四部分:远山、柏树、小镇与星空,然后逐个分析。 先说“远山”: 1889年5月23日,也就是在梵高刚刚入住精神病院后不久,他在写给提奥的的信中客观描述了在精神病院的居住环境,其中一句话给了我们关键信息:“通过装有铁栏杆的小窗户,我能看到一个被围起来的方形的麦田……”; 事实也确实如此,翻阅在梵高这段时间的作品,被围起来的麦田这个景别会经常出现,他描绘过多种不同天气下的情况,有下雨天的,有日出的,有正午的,有大风天的; 再说“柏树”: 《星月夜》画面左侧混合着黑色和绿色的,是在欧洲文化中象征着死亡的柏树。其实早在1888年4月时,梵高就对柏树萌生了兴趣。在写给提奥的信中,他曾经提到:我还要画一幅星空下的柏树林,或者是一片成熟了的麦田,那一定会是很美的夜色。 第三个,我们说小镇。 很明显的,从梵高的视角看出去是肯定没有《星月夜》中的小镇的,以上的几幅画也都侧面证明了这个事实。那这个小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著名的梵高研究学者罗纳德·皮克文斯给出了他的分析,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这些建筑,尤其是画中的那个尖尖的屋顶,更像是荷兰的建筑风格。小镇的整体感觉,也很有梵高住在纽南时的村庄的影子。 最后,说说最重要的,这漫天的灿烂繁星。 与《夜间的咖啡馆》和《罗纳河上的星夜》的点点繁星的表达手法不同,《星空夜》里的星星庞大,绚烂,好似一个个燃烧着的光球;这些光球好像在不停震动着,说也说不准他们会不会在下一秒爆炸粉碎。 得益于现代技术,梵高的研究者和科学家们模拟出了1889年6月18日圣雷米小镇上方的星图,从而解释了两个关键问题:一个关于月亮,另一个关于一颗星星: 第一,在这个时期的月相应该为waning gibbous,亏凸月。而梵高在画中所画的是新月。 ![]() ![]() 所以从梵高画《星月夜》时的实际情况来说,月亮的形状肯定是来自于梵高的想象了。至于为什么要画成新月,很多专家给出了不同解释。真实情况就不得而知了。这也许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最真实例子吧。 注:以上素材来源于网络。 这一期,老师将带我们走进梵高的世界,一起画下这幅传世的巨作。 ![]() (潘多拉之境 梁镰芝抽象画作) ![]() 报名须知 1. 需要提前付款以确定名额。 2. 如遇到临事有事不能来上课,请提前三天告知我们并全额退款。其余情况,恕不退款。 上课须知 1. 上课时请不要携带宠物。 2. 上课时需要听从老师指挥,不能乱动木工房工具。 交通方式 1、自驾车:可导航到广州市从化区上罗村菁木山舍【即:上罗亮点农家菜直入600米左转】;或直接搜索菁木山舍。 2、地铁:广州3号线在嘉禾望岗转14号线,到从化客运店,再滴滴打车到上罗村菁木山舍【车程约15分钟】。 「菁 舍 油 画 课」 上一期活动花絮 鸢尾花(Irises):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一幅作品,创作于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这幅《鸢尾花》被称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远远地就能吸引住人们的目光,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鸢尾和向日葵一样,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赋予它们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是这位一生都在痛苦与挣扎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师通过步步分解的方式,对这幅画进行解构,让新手可以在短时间掌握。 学了调色,老师讲了一圈构图了。什么S形,圆形,三角形。。。 每个图都要有重点,老师带我们鉴赏了好几幅名作,包括莫奈的{荷塘月色},教我们分清主次。这对于新手而言,确实有些挑战性。 理论课后,开始画了。 ![]() ![]() ![]() ![]() ![]() ![]() 老师寄语:这组家庭亲子组,女孩是一个很有主见的12岁孩子,学过些许美术基础,色彩感觉不错,作画比较有规律,整体感把握得还不错,由于年龄阶段的制约性,虽然没有多少细节刻画,但画面感还是很好的,比较耐看。孩子妈妈,从作画步骤来说,一步一步跟着老师讲解开展进行,到画作完成,节奏控制相对较好,也有一定的细节和可读性,层次也较为丰富,母女两人都交出了较为满意的作业。 ![]() 老师寄语:一般来说,若是没有基础,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油画的学员若是根据老师的剖析去作画,都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有点基础学员,甚至可以通过这样的讲解画出自己较为舒心的画作。这位学员就是这样的有些基础的同学,虽然也是人生第一张正式的油画尝试,但是作画步骤非常稳,较为清晰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去开展刻画,如何去调配颜色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是有不少的,期待她有更多的进步。 ![]() 老师寄语:十岁的孩子,造型能力一般都会偏差,更甚是画油画?几乎有点不可思议可以坚持进行下去。但,她却是个特例:造型复杂?结构太难?色彩不知道怎么调?调色油不知道如何合理使用?嘿嘿,老师,你转个身试试!画到一半的十分钟后,她说好难好难啊,我鼓励她放开感觉大胆画,十五分钟后,看见她两手掌都是油画颜料,笔杆有,衣服有,脸蛋上也有,我走过去跟她说搽搽脸,就在我再看到她画面的时候,我震惊了。无他,画面感太美!虽然与主题花卉相去甚远,但是无论色彩冷暖层次,还是画面构成都相当恰当。甚至较难把握的色调也都被无意识的处理得完美。可见,绘画这事情啊,天分是一回事,被鼓励到灵感大发也有那么一回事,两者结合走在一起了,感动别人的那刻,肯定会有的。 ![]() 老师寄语:她的妈妈王小姐,也是一个很文艺范的学员,也画得不错,通过片言只语的交流,应该也是一个很有教育方法的妈妈。 ![]() 老师寄语:这位学员,从画面来看,用笔大胆、肯定,且有一定的刻画能力,层次感也过得去,能够把握住花卉的基本造型,而且作画时静得下心,会想办法去解决塑造问题。应该来说她的性格算是挺开朗的,动静皆宜,她的反馈是:愉快的一个下午。绘画,考验人的很多综合因素,也修正自我的一些不良心境,只要用心去感受,味道就出来了。 ![]() 老师寄语:学习艺术,应该是用心去感受美,感受美存在于生活中的缤纷和余温。油画,因为色彩饱满而绚烂,可描绘和表现很多生活的美的片段。简同学无疑是一位对生活中的美感有着敏锐嗅觉的女孩。上一期,她的作品出乎她自己的预料居然零基础出成绩,并且色彩感觉相当的好。这幅画,她完成得很快,几乎是别人的一半时间,就去晃悠了,体验拥有“广东醉美民宿院子”之称的菁舍的每一个角落。虽然画作也有她还不够满意的地方,但是绘画有些时候,也并不一定要求要画得如何深入才好呀,特别是对初学者,画出感觉了,那就可以了。画面用色比较清纯,补色关系运用得很大胆,用笔也比较爽朗,这也是内心纯净的一个写照。 《完》 扫描二维码可了解菁木山舍 ADD.广州市从化区江浦街道上罗村邱屋 导航搜索:菁木山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