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谷子锈病 【病害特征】谷子锈病可为害叶片和叶鞘,但在叶片上发生更加严重。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特别是背面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隆起,后期突破表皮而外露,周围残留表皮,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严重时夏孢子堆布满叶片,造成叶片枯死,茎秆柔软,籽粒秕瘦,遇风雨倒伏,甚至造成绝产。 【发生规律】谷子锈病一般在谷子抽穗前后开始发病。在华北地区7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谷子锈病的主要发生时期。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7~8月份降雨多,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 【防治技术】 田间病叶率1%~5%时用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间隔7~10天再防治一次。 2.谷子白发病 【病害特征】谷子白发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从发芽到穗期陆续显症,且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症状。种子萌发过程中被侵染,幼芽变褐扭曲,导致腐烂,可造成芽死;出苗后至拔节期发病,植株叶片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苍白色或黄白色条纹,背面密生粉状白色霉层,称为灰背。白色霉层可借气流和雨水可进行再侵染,除形成灰背外,还可形成正面黄色,背面褐色,边缘深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局部黄斑症状;灰背病株继续发展,抽穗前,病株顶部2~3片叶丛生,叶尖或全叶黄白,心叶抽出后不能正常展开,而是呈卷筒状直立,呈黄白色,形成白尖;以后病株逐渐变成深褐色,枯死,直立田间,称为枪杆;枪杆顶部的叶片组织纵向分裂为细丝,内部包被的黄褐色卵孢子散落,残留灰白色卷曲的纤维束,故称白发病。病株有些能抽出穗,但发生各种各样的畸形,病穗上面的小花内外颖片伸长呈尖刺状,整穗如扫帚或刺猬状,称为看谷老或刺猬头。 【发生规律】白发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土壤和种子上的病菌是主要初侵染源。低温潮湿土壤中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速度慢,容易发病。土壤墒情差,播种深或土壤温度低时,病害发生重。 【防治技术】(1)物理防治:在播种前可采用温汤浸种的方法杀灭种子表面白发病菌,具体做法为:55℃温水浸种1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去除秕粒,晒干后播种。 (2)种子处理:可选用35%甲霜灵拌种剂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0.3%拌种。 3、谷瘟病 【病害特征】叶瘟:谷子苗期即可发病,病菌侵染叶片,先出现椭圆形暗褐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发展成梭形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部分有黄色晕环。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穗瘟:穗主轴上发病、变褐,会造成半穗枯死;或小穗梗发病、变褐,阻碍其上小穗发育灌浆,早期枯死呈黄白色,后期变黑灰色,形成“死码”,不结实或籽粒干瘪。 【发生规律】春谷区7月中下旬连续高湿、多雨,有利于叶瘟发生;7月下旬至8月初阴雨多、露重、寡照,气温偏低,有利于穗瘟发生。田间播种过密,湿度大,降水多则发病重;8月份是华北地区谷瘟病的发病高峰期。 【防治技术】 在田间初见叶瘟病斑时,可用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咪鲜胺900倍液或80%戊唑醇2000倍液喷雾,也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敌瘟磷(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喷雾,。如果病情发展较快,5~7天再喷一次。为了预防穗瘟,在齐穗期可针对穗部进行1次防治。 4、 谷子纹枯病 【病害特征】纹枯病苗期发生,在根茎基部形成边缘褐色的不规则云纹状病斑,严重发生可导致死苗。纹枯病多在拔节期发病,在叶鞘上形成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或灰白色的不规则云纹状病斑。有时多个病斑交错汇合,使茎秆呈“花杆”状。侵染茎秆形成椭圆形或云纹状褐色坏死斑,后期可导致倒折。天气潮湿时,病株在叶鞘内侧和表面形成白色或深褐色颗粒状的菌核。谷子叶片有时也能感病,形成云纹状病斑。 【发生规律】纹枯病一般在7月中旬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8月上旬开始侵染茎秆。雨水多,大播量、留苗过多,田间通风透光差,极易引发纹枯病。 【防治技术】 1、种子处理:播前用2.5%咯菌腈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用6%戊唑醇湿拌种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 2、药剂防治:病株率达到5%时,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6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针对谷子茎基部喷雾防治,7~10天后酌情补防一次。 5.谷子粒黑穗病 【病害特征】谷子粒黑穗病菌由幼芽侵入,抽穗前基本不表现症状,穗刚抽出时与正常穗无明显差异,后变为灰绿色,内部充满黑色粉状物。部分品种表现为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浓绿,后期不能抽穗。 【发生规律】种子带菌率高,土壤温度低,墒情差,覆土厚,种子出苗慢,病菌侵染时间长,则发病重。 【防治技术】种子处理可有效控制该病危害,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按种子量0.2%~0.3%拌种。 6.谷子细菌性褐条病 【病害特征】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穗部。叶片发病主要以植株中上部叶片为主。被侵染后,在叶片基部主脉附近形成与叶脉平行的水渍状浅褐色条斑或短条纹,后逐渐扩展并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边缘常有黄绿色晕圈。心叶被侵染,可导致病穗畸形,或穗部腐烂。叶鞘被侵染也可产生褐色条纹,田间湿度大时,上着生腐生的白色霉层。 【发生规律】拔节期至抽穗期连续阴天寡照,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过度密植,株间通风透光不好有利于该病发生;重茬地、低洼地发病重;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块该病发生重。 【防治技术】可在初发期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500倍液、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3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85%三氯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天防治一次,连防2~3次。同时应注意害虫防治。 7.谷子红叶病 【病害特征】谷子红叶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可分为红叶型和黄叶型两种症状。紫秆品种感病后表现红叶型症状,叶片、叶鞘及穗部,包括穗芒,均变为红色或红紫色。青秆品种感病后表现为黄叶型症状,叶片黄化,形成黄色条纹。病叶除变色外,还表现为边缘皱缩呈波浪状、上部叶片直立上冲等畸形,后期叶片自顶端向下逐渐枯死。红叶病病株根系稀疏,穗短小或畸形,重量轻,种子发芽率低。严重的植株矮化,不能抽穗,或虽抽穗但不结实。 【发生规律】谷子红叶病病毒由蚜虫传播,发生程度与田间蚜虫的虫口密度密切相关。冬季气温高,春季干旱、温度回升快,有利于玉米蚜发生和繁殖,红叶病发病早而且重。夏季降水少,有利于蚜虫繁殖和迁飞,红叶病发病重。一般早播谷田发生重,晚播发生轻。 【防治技术】 1、种子处理: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按种子量0.3%拌种。 2、化学防治:在谷子出苗后,蚜虫迁入谷田之前喷雾防治蚜虫,减少传毒介体。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40%乐果乳油或30%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同周边杂草全田喷雾。 8.谷子丛矮病 【病害特征】谷子苗期发病可导致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植株严重矮化,叶片呈深绿色或黄绿相间的条纹。成株期发病植株严重矮化,植株上部节间缩短,叶片直立丛生,叶片墨绿色或有黄绿相间的条纹。病株多不能抽穗,或能抽穗,但穗小畸形,结实性差,籽粒瘪瘦。 【发生规律】谷子丛矮病主要由带毒的灰飞虱传播,发生程度与带毒灰飞虱发生数量相关。谷子苗期易感病。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灰飞虱虫口密度大,则发生重。 【防治技术】 (1)种子处理: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按种子量0.3%拌种。 (2)化学防治:在谷子苗期喷雾防治灰飞虱,减少传毒介体。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乐果乳油或30%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同周边杂草全田喷雾。 9.谷子线虫病 【病害特征】线虫病只在穗部表现症状。病穗籽粒秕瘦,尖形,表面光滑有光泽,病穗瘦小,直立不下垂。红秆或紫秆品种的病穗向阳面变红色或紫色,后期褪成黄褐色。而青秆品种穗部变为苍绿色。线虫病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上部节间和穗颈稍短,叶片苍绿色,较脆。 【发生规律】谷子线虫病主要随种子传播,带病种子是主要初侵染源,土壤带虫也是造成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般平地重,山地轻;沙土地轻,粘土地重;积水洼地重;早播病轻,晚播病重。开花灌浆期多雨,发病重。 【防治技术】 温汤浸种:在播种前可采用温汤浸种的方法杀灭种子表面线虫,具体做法为:用56~57℃温水浸种1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去除秕粒,晒干后播种。 药剂拌种:播种前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0.3%拌种,避光闷种4小时,晾干后播种。
|
|